祁六将政事堂的意见通报,吕相只问了一句,没有了恩萌官家要用什么来换取臣子的忠心?吕相还说历代先皇都是想尽办法来获取士大夫的支持施恩内外。
所以国家富而不强,且是商贾与士族富而压榨百姓。
吕相在诏书上签署了,中书的印也盖了,三相里只有集贤相章得反对市易法与均输法,但是政事堂的规矩是若置三相便以少服多,吕相让小人再问一句,仅凭政事堂答应,陛下以什么来应付朔望的朝参?
应付?皇帝躺在椅子上,去告诉他们,朕之后的朔望都不准备上了,直到变法改制成功,若是有事就呈奏疏吧,不过呈了朕也不一定会看。
官家...祁六抬起头,垂拱殿里的札子都堆在桌上放不下了,朝臣们说您刚愎自用,做事从不与臣子商议...还有...
还有什么?
不少大臣递了辞呈,以辞官相要挟,但都被政事堂截下了。
皇帝揣起手,你可以瞧瞧奏疏上的署名,绝不会有寒门反对。
皇帝又冷下脸鄙夷道:其实他们反对的不是变法,而是里面某些与自己有利益牵扯的制度,朕不会做退让,退一步他们便会逼近一步从而得寸进尺。
祁六近日代替皇帝出面奔上奔下,期间常被朝臣阻拦询问,小人出宫得知方相与章学士的家门都被朝臣堵得进出不得,直到薛进调了两队带甲的皇城司过去他们这才作罢。
------------------------
一月都未曾参加朔望的官员跑到谏院,大声指责道:平日因一些不合仪的小事左司谏都会劝谏官家,如今官家要弃太.祖太宗的旧法另立新法左司谏怎么没声了,谏院怎么没人站出来了?
变法是为图强,苏某人是读书人,可也知道国家现在的处境...
我看苏司谏是事不关己而置之不问吧。
相公既然嫌弃苏某出身,为何还要来谏院,左司谏苏虞冷下眼,求苏某呢?
你!
皇帝改制之心似乎无人可动,不仅如此,施行新法当日还于京畿增了城防禁卫,原先有人上疏至中宫到后来见到兵戎相向的禁卫便也不敢递了。
集贤相章得站在昭文相吕维桌子前质问道:元台为何不驳了官家的诏书,国朝好不容易有了安定,运河疏通,府库盈余,可官家此举无疑是将朝廷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变法的最后是无休止的党政,元台与我也经历过的,武宗时期姜氏与崔氏因变法的争执,变法失败最后令姜公抑郁而终,陛下记恨也忌惮崔氏,任用妃嫔的外男来极力打压,这才有了后来的诸庶子夺嫡。
本堂老了,经不起折腾。
那便更要阻止官家...
老夫都是快要致仕入土的人了,没有精力再去与你们争执。
章得冷下老脸,元台是怕官家像先帝一样打压反抗自己的臣子,可不吭声官家就会放过么?章得走近吕维的案桌,撑在桌面恶狠狠道:元台别忘了,你我都是先帝的旧臣,官家自登基起就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我们这些老臣。
政事堂里,吕维从首相之位站起,老夫不像集贤相这般命好,儿孙绕膝,所以也没有需要靠老夫扶持的子嗣,儿孙自有儿孙福,百年之事何必你操心呢?
章得挑起深陷的眉头,自己四个三女,嫡次女嫁参知政事刘书柏长子刘怀瑾,庶出的幼女嫁御史中丞姜洛川,而四个儿子里却只有一个庶出的幼子考取了功名,其他三子无论嫡庶皆是靠恩萌入的仕途,皇帝施行新政,吏部罢免的人里便有他的三个孩子,且是无过而罢,因此对新政愈加不满。
作者有话要说:人物关系(婚姻):
姜洛川x章得庶女(章厚同胞妹妹)
刘怀瑾x章得次女(最受宠的嫡女)
大长公主孙女x曹家幼子(王文甫的妻弟)
另外大长公主的儿媳也是曹家人,是王文甫嫡妻曹氏亲姑母。
历史上真正的宰相门,世家门,皇家,里面的联姻远要比书里的复杂(提两笔,不是他们重要,而是会牵扯到他们的下一辈人,除此之外作用很小,所以不用刻意去弄清楚以及记住。)
233333
以后的曹氏单指王文甫妻。
会在官职后面加上人名,印象不深的人其实没必要去记的因为书在连载,除了主角与重要的配角其他人时间一久就都会忘。
吕氏为国舅发妻。
方氏是章得发妻。
其余人不需要记住也不需要搞清楚,曹家可以记一下,因为后续不会出场太多什么的,后卷里的勾心斗角相对会少很多很多。(那一章出现的联姻是只有一点点作用,不太重要的人出现时不会有名字,而且古代女子是没有名字的,有名字的很少很少。)
哎,朝堂是文武百官是党争,所以和前卷夺嫡不一样,不会只有几个皇子在斗来斗去。
要是下次出现记不清的人可以评论发问(作者看到了即回。)
感谢在2020-06-1018:07:21~2020-06-1106:37:3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4102027610瓶;露从今夜白3瓶;万小九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15章皇以间之
乾元八年中,在皇帝力排众议的坚持下新法得以持续进行,且将武宗时期失败及废除的军政新制恢复,由内至外,短短几月内,罢免的无能之官便有数千人之多,皇帝诏吏部与审官院废黜旧官阶,裁撤冗员及冗散机构,并沿袭前朝,重置三省六部自改制日起重新收归执掌本部职,不再由一官任多职,同时裁减冗官、冗费,废三相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而置侍中与中书令为宰相,六部尚书各掌本部职,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员发布命令时不再经由中书宰相,从而进一步削弱相权。
八月中旬,借皇帝上寿进行官制改制,以原首相昭文相吕维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之职是为右相,以亚相史馆相方之彦为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代行侍中之职位居右相之上视为左相,撤参知政事一职而置门下侍郎、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丞为副相,以末相集贤相章得为尚书左丞,原参知政事刘书柏为尚书右丞。
撤政事堂而置尚书令厅为都堂代替政事堂,罢枢密使与枢密副使,令兵部与枢密院共掌军务职权,原枢密使陈煜为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韩汜为同知枢密院事,新制所定:军国大事之议三省与枢密院不再分开,使得相互牵制,从而又进一步分割相权,新制之后一些中立派也开始动摇纷纷倒向旧党。
章厚与王文甫参考前朝桑弘羊的平准法做修改向执政大臣左相方之彦献市易法与均输法,于东京设置市易司,又在边境诸路则设市易务,由官府出资收购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又于京畿东西置水陆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牙侩经营须经官府批准,交纳对等的税课,从而限制商贾操控市场。
清丈土地,整顿赋役,国库所增收入皆用于军备投入,同时命枢密院副使韩汜主持边防新政,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各路将领仍旧启用萧显符萧云泽及张槐几员庆州之战曾立功勋的大将分掌厢军,定裁军法测试士兵,裁撤不合格及五十岁以上的军卒,命诸路将领操练兵马,又扩增西北及东北两地常备军屯守。
内京城一座王公旧宅被翻新了出来,宅子门前挂上了市易司字样的牌匾,以朝官充任提举官,下辖的都监则由与官府合作的商贾充任。
gu903();市易司开设当日,前来应选市易务行人与牙人的诸行铺户和牙人挤满在市易司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