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1 / 2)

女庶王 于欢 2287 字 2023-09-23

谢殿下。

没有外人二位姊姊不必这般拘谨。

水池对面有个绿袍架着画架似在画画,吴国长公主便好奇道:那是谁,前几日在外朝时我好像也见到了这位年轻画师。

萧幼清顺着望过去,官家新任命的翰林图画院侍诏。

这般年轻就担任了图画院侍诏吗。

孩童里的一个小男童仰望着纸鸢,低头时瞧见了池子对面正在作画的画师,拿手遮着太阳唤道:吴内人。

小人在。

带伞了么?

小人去给郡王拿。

吴氏将伞拿出,郡王是要遮阳么?

宗仁摇着头将伞接过,迈着沉稳的步子绕到对面,许先生。

许崇矩系着襻膊,将画笔搁置一边起身朝宗仁拱手道:见过郡王。

今日是大太阳,许先生不怕晒么?宗仁将伞打开走到许崇矩身侧,您坐着继续画吧。

扎着总角的男童见到画后睁大了圆圆的眸子,这是母亲和两位姑母么?画里有三个女子及五个放纸鸢的孩童。

回郡王,是圣人与二位长公主。

------------------------------------

福宁殿以南的垂拱殿内,苏虞从半个时辰前就喋喋不休至现在,皇帝将他呈的上殿札子塞入袖子里撑着头听他念叨。

臣前日朔参没有在紫宸殿提便是不想引得满朝争辩,自周公定礼便没有随母姓的先例,即便是皇家,而陛下不但让两位宗室出女随母入宫居住还...苏虞似乎听见了皇帝传来的鼻息声,便走近殿阶,陛下?陛下?

苏虞挑着眉头看向皇帝身侧的内侍,祁都知!

祁六缓过神,苏司谏唤小人?

陛下是睡着了么?

祁六这才扭过头,走近轻轻唤道:官家,官家。见唤不醒便直起身走下殿阶,哎,昨儿夜里官家批奏疏批到深夜,今日常参本只接见侍从官,苏司谏能见到官家已是格外破例了,还请苏司谏见谅先请回吧。

苏虞拿着笏板,挑起眉头,下官的札子一定要请陛下细看。

小人会转达的,请苏司谏放心。

臣告退。

祁六将一脸郁闷的苏虞送离又见其走远后才返回,走上殿阶叉手道:官家,苏司谏走了。

皇帝垂下打盹的手,耳朵都要起茧子了,这下他回了谏院定要骂朕是个固执偏私又不作为的君主了。

---------------------

苏虞回了谏院将笏板砸在桌子上,喝了一口下属官员端来的茶润喉,旋即将杯子砸到桌上气道:今上既固执又偏私,全然不顾礼法,比先帝更甚,肆意加封毫无法度,且古往今来哪有随母姓的,皇室如此为万民开先河,这天下岂不要乱套了?

一侧的绿袍觉得苏虞有些过激,摇头道:不就是改了个姓吗,反正也和离了,皇室宗谱上又不记女子的名。

不说这个只说陛下偏私,如此一来不仅助长外戚,连贵戚怕也要作威作福了。

----------------------

殿内,皇帝坐了一会儿醒神起身时连打了几个喷嚏。

官家,薛押班求见。

让他进来。

官家,今日上巳国舅家派人去吕相府送应节之物时遭到退婚了。

薛进的话只有祁六诧异,皇帝坐下摸了摸光滑的下巴,撑在扶手上想了许久,此时退婚对他有什么利处吗?

萧国舅是圣人的同胞兄长,宰相之女嫁到国舅家应当是喜上加喜才对,吕相疼爱女儿,除非...是女儿不肯嫁?

薛进比二人都年长,对当年时也知道些,吕士承最受宠于他,但他却不敢为子拒绝尚公主,因为尚公主是圣意,而让国舅娶他家二姑娘也是圣意。

皇帝撑着扶手站起,我若安于现状,便可以安逸的与他做师生,但我不图安逸,所以只能做君臣,不肃清这些一手遮天的人将来怎么办事呢?

用强的?薛进拱手道。

皇帝摇头,还不到这一步,流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次动荡要好几年才能恢复,朕有几个好几年呢?

官家尚值青春...

指不定哪一天朕就给他们气死了。

两个内侍相顾一视后屈膝跪下,陛下洪福齐天,是小人们这些做臣子的做的不够好才会让陛下忧心。

卫桓上前一步躬身伸出手准备扶人时手肘却僵在了原地,闭上眼无奈的直起身朝殿外走去,负手道:连你们也拿这些条条框框敷衍朕,我真的...只剩姐姐了啊。

才跨出殿槛还没来得及登辇便瞧见了垂拱殿外走上前的紫袍。

臣韩汜叩见陛下,恭祝陛下圣躬万福。

皇帝扭头瞧了一眼垂拱殿,觉得里面太过阴沉便挑起眉头道:陪朕走走?

是。

朕给宗室出女随母姓之事比朕打了驸马好像还要让他们不满,景明怎么看?

臣斗胆,若按礼法此事便是大逆,可论人情,父不慈也从未尽到父责,有父不如无父,臣以为,人情应当与礼法持平,法是公正而不是苛刻,墨守成规未必就是正确的,因为法本是人定,谁又知道那最初定法之人是不是圣人呢,若不是圣人又怎知他不会有错?

他们那群腐儒若是能像卿这般明白事理,朕也用不着天天长吁短叹了。

臣想请官家赐对。

想问什么就问吧,至于赐对有跟没有是一样的。

御前问话乃是大罪,所以臣不敢。

是啊,皇帝低下头冷笑,都知道御前问话是大罪。想到适才殿内苏虞的盘问她便沉下了脸,总算明白先帝为什么那么讨厌言官,把太.祖高皇帝定不杀言官的规矩给改了。

问吧,朕许你问。

臣想问,官家想做的事情可是是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皇帝点头又摇头,朕要的大同,不只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应该是天下万民,但在此之前先要收复丢失已久的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