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曾广孝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忧心忡忡对曾纪泽说:“这次日本妥协,孩儿更加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唯有坚船利炮,才能让日本人低头。”
曾纪泽说:“你说得对,最近为父准备把长江水师学堂也交给你管理,那个总办吴仲翔,办事畏手畏脚,我很不满意。你去主持学堂的工作,大量培养海军人员,研发新式海防武器吧。“
“是什么”曾广孝好奇地问道。
“你去了就知道。”曾纪泽哈哈大笑,说:“你先去见一个人吧,他叫严复,让他帮你。”
严复,就是历史上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此时才二十八岁,不过严复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海军人才1879年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担任长江水师学堂教员,在学校里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所以对见严复,曾广孝的内心还是颇为期待,他会不会让自己失望呢
曾广孝回国休息了两日,便去了长江水师学堂。学堂在南京城东八里。那天秋高气爽,阳光洒在长江水师学堂的草地上。曾广孝走进学堂一看,这学堂的环境很优美,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楼台掩映,花木参差,晨读、休息之所无一不备。另外还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望,学堂的硬件设备很不错,但是学堂里冷冷清清,见不到几个人。
一身长袍的总办吴仲翔,到门口来迎接曾广孝,介绍水师学堂现在设有驾驶、管轮两个专业,今年原本计划各招收300人,但到现在快开学了,也就100来个人报名。
曾广孝看了一眼从身边走过的两学生,穿得破破烂烂,面如菜色,像营养不良,他似乎明白了长江水师学堂办不好的原因,问吴仲翔:“长江水师学堂的学员每个月学堂给多少生活费”
“生活费”吴仲翔道:“曾公子说的是赡银吧每个月学校发给每一位学生赡银一两”
“才一两”曾广孝说:“吴总办,你马上重新发布招生布告吧,每个学生每月给白银八两,不,十两中国海军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这钱一文也不能少少买一艘炮舰,就可以培养一大批海军技术人才了”
十两银子在当时的南京也是一大笔钱,这意味着一旦谁家有学生入选学堂,即便是八口之家,其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每个月还能吃上顿肉。曾广孝不缺钱,当然可以这么任性,问题是,长江水师学堂也没这么多办学经费,吴仲翔吞吞吐吐道:“这事下官得请示吴王,学堂办学经费紧张”
吴仲翔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曾广孝打断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不就是一年三万六千两白银吗这钱我出了你在布告里还要写上在学习期间,学生若卓有成就,学堂从优重奖,每年还给发五十两白银的奖学金另外,长江水师破格录用”
第九十八章鱼雷和潜艇
曾广孝到了长江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一开始也以为曾广孝不过是普通的高官二代,来长江水师学堂“镀金”而已,所以对他的到来不是很热情,总办吴仲翔约严复去学堂门口迎接曾广孝,他推说自己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没有去。
曾广孝听总办吴仲翔说严复身体不适,便去他的住处探望,结果严复的老母陈太夫人说,儿子严复去学堂营务处办公去了。曾广孝也没有生气,给严复的母亲留下见面礼,便亲自去营务处见严复。严复是福建人,个头不高,皮肤是健康的黝黑色,一看就长期在海上呆过。他头戴一顶瓜皮黑帽,穿灰色马褂,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又粗又壮的辫子,外表看与常人无异,只有鼻梁上的那副眼镜,似乎显示出他的学问。
“幸会”严复此时也年轻气盛,比较孤傲,便果真只对曾广孝抱拳问好。
曾广孝也不计较这些,不过他对严复的尊容很失望,不过熟话说“人不可貌相”,寒暄了几句,便想试试严复是否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便对严复说:“早闻严大人留洋英伦,学贯中西,朝廷中很多大臣,比如清流的肱骨之臣张南皮,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总教习如何看我们长江水师学堂是否也应该这样”
严复摇摇头,一开口就用闽南语道:“万万不可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即便尧舜、孔圣人生在今日,也要向西方学习,要鼓民力,开民智,必须革新思想。”
严复一大堆闽南语说的古文,语速又快,曾广孝这么聪明的人,也只听了个半懂,但他点点头,说:“我认同严总教习的看法,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需自强呀”
严复一听,惊问道:“曾公子竟然也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真是学识渊博”
曾广孝心想这还不是小菜一碟,便笑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嘛,我在哥大图书馆里看到过”
严复看了曾广孝一眼,他身材修长,面目清秀,长得很像年轻版的曾纪泽,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行为举止不拘礼节,却谈吐自若,比他老子更为平易近人,还很博学,顿时对曾广孝刮目相看。
两人相谈甚欢,严复听说曾广孝把学员每个月的生活费提高到十两白银,连声叫好,说:“将学员的赡银提高到十两,天下贫寒之才必至”
果然,那一年,曾广孝把提高学员赡银的消息通过等报纸刊登出去之后,很多家庭贫困但很聪明的人都来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