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英国好不容易抢到了订单后,却面临一个自己设立的障碍1854年,英国通过了一个“中立法案”,宣布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中立。而清政府这次痛下血本采购舰队,为的就是立即开赴前线对付太平军。一边是生意加“国家利益”,一边是道义加法律义务,而且,号称信仰基督教的太平天国玕王洪仁轩也在西方报纸上呼吁“洋兄弟”们不要做亲痛仇快的事情。
但是此时,太平天国本身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英国驻华代表巴夏礼访问天京之后,对太平天国表示了极端失望,他认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来,他们本可以将南京建设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但十年中,太平天国却证明了自己充满着邪恶,到处进行摧毁和破坏,南京与其说是一个政府的首都,不如说是一群强盗的巢穴。他发电报回伦敦,认为向中国输出这样一支舰队,证明了英国在推广世界文明方面的自信,是在推广英国人的聪明才智和高尚道德,因为它是在帮助平息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一场大内乱。
这使得他的朋友,当时的英国首相、著名的鹰派人物巴麦尊勋爵也一反常态提出了中英友好,英国应该“扶清”。他在议会发表演说“随着英中之间贸易的不断发展,英国应当帮助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大清正在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如果这时英国还不支持中国的变革,那无异于短视。阿思本舰队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中英贸易的畅通扫清通道。英国应该全面帮助中国整顿财经体系、建立强大的陆海军,以抵御俄、法等国可能的侵略,他坦陈,维持中国稳定、推进中英贸易符合英国最大的利益,英国应当加强对华忠诚的、坦率的、友好的政策”
十九世纪的国际政治,是非和道义都是以银子的成色作为标准的,英国首相巴麦尊的演说,在英国上下议员们的欢呼声中结束。英国海军、外交界和工商界人士也在议会中积极行动,要求废止中立法案,准许英国海军官兵为大清帝国“打工”,输出技术和人才。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双重拉动下,英国“亲华势力”迅速占据了上风,议会批准了阿思本舰队的采购和招募方案。
阿思本舰队最终在1863年正式成立,军舰七艘,另配备供应船两艘。整个舰队共装备火炮40余门,兵员400余人。李泰国购买各舰时已按其意愿命名,后来按要求全被改名最好的旗舰镇吴号原名江苏,中级兵轮,排水量1269吨,木壳船壳明轮炮舰,68磅炮二门,四门18磅炮,航速9节,1217马力,编制138人还有金台号原名北京中级兵轮,排水量670吨,木壳船身,原英国炮舰,110磅炮一门,68磅炮一门,20磅炮两门,150马力一统号原名中国中级兵轮,排水量669吨,木壳船身,原英国炮舰,40磅炮一门,32磅炮六门,20磅炮四门,200马力,另外还有广寿号原名厦门、百粤号原名广东、三卫号原名天津等小级兵轮。
1863年4月4日,阿思本舰队起航驶向中国上海。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这支中国英裔舰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帝国的权威,南京是一个“强盗”的大本营。因此,阿思本上校收复南京,对起义军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诚实的商人是很有利的。第二个任务,是重新打通大运河的航道并勘探内河,在主要通道上建立电报网,教中国人使用蒸汽和电。第三个任务,是镇压流窜在通商口岸的“强盗”。
这支舰队一到上海,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曾纪泽、曾国藩、恭亲王和慈禧都对之虎视眈眈。。
第四十二章拥兵自重
阿思本舰队还没来中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大势力集团为夺取该舰队的控制权开始角逐,这是曾家第一次拥兵自重,和朝廷斗争。曾纪泽早就提醒曾国藩,要特别注意这支舰队,千万不能让此舰队落到恭亲王或满清朝廷手里。
刚开始,对控制该舰队,曾国藩也是大有兴趣,翘企之至,他从一开始就上书朝廷,坚持三条对该舰队的期望,其一轮船驶至安庆、汉口其二配用楚军水师之勇丁其三,有关事宜由“臣与胡林翼商定”。
当时胡林翼还没死,曾国藩的三点期望都是有很大目的性,第一条驶至汉口是假,但汉口在湘军的实力范围却是真,他想借助舰队驶至汉口,对恭亲王和洋人来一个既成事实,把舰队的控制权纳为己有。后两点中,也有含糊其词,准备把该舰队收归己有,“称霸”一方。
恭亲王则反对舰队上驶至安庆,他则要求该舰队驻守在上海,用于袭击南京之用。而曾国藩硬说“用之于江面”,“所部兵丁并非生长海上,势不能于重洋用武,不敢不据陈奏。”
曾国藩从1861年1月起就强调“是皖、吴官军之单薄,在陆而不在水,金陵发逆之横行,亦在陆而不在水”,以后又不断重复此论,想用这支舰队武装湘军水师。但是恭亲王对曾国藩本来就有所忌惮,坚决不同意湘军水师接管这支舰队。
曾纪泽率淮军抵沪后,羽翼渐丰,只好亲自争取,上海相对优势的条件是他颇为踌躇。从筹够该舰队起,上海到处处于近水楼台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曾纪泽掌握了上海这个财赋重镇上海当时号称“月收百万”,仅海关税收就占全国海关税收的一半以上,舰队的军饷大半要从上海出,他极力争取阿思本舰队留在上海。
而恭亲王集团也想得到该舰队。恭亲王身为先帝咸丰的弟弟、当朝皇帝同治的叔叔,又是议政王之尊,主持军机处、总理衙门、内务府、宗人府,为臣者无出其右者,清政府这时的外交、政治、军事以至皇室事务都归其秉持,可谓军国枢纽在握,他想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顺地控制该舰队。
而且慈禧太后颁发的上谕也与奕欣为此事的凑请完全一致。其实慈禧太后也是在利用恭亲王这个人,才在很多事情上顺着他。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在不久前的“麒祥政变”中,恭亲王帮了嫂子慈禧太后的大忙,慈禧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感恩戴德。当时满洲大员当众有能力的人已经不多,能够有恭亲王这样一个办事得体的人也确实难得,所以在很多事上两宫太后也不得不多想着小叔子。
但是曾国藩和曾纪泽坚决不同意朝廷指派的崇厚接管这支舰队,崇厚本人也不懂海军,朝廷这时还要给湘军和淮军面子,不好翻脸,为此,恭亲王颇费心机,提出折衷方案,一是拟拆开舰队,把舰队一分为二北洋、南洋各半。他奏请两宫太后舰队运到后,酌分数只,驶赶天津,以备北洋防守之用。二是名与器不假人,裁夺之权不放,尽量不让曾国藩和曾纪泽得益过多。三是借重洋员,颇有宁付客卿、不托家臣的味道。
曾纪泽从这次争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