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就在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离紫禁城不过十里地。
大冬天的,慈禧穿着单薄的太监服,冷风扑面,冻得小脸通红,路也很滑,稍不留神就摔得鼻青脸肿。慈禧咬着牙,顶着寒风和大雪,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大概一个时辰,才到恭王府的大门。
见了恭王府的门房,慈禧递上五十两门包贿赂他,开门的家奴还是不满意,趁机敲诈,慈禧谎称咸丰皇帝有急事找恭亲王商议,让开门的家奴马上带她去见恭亲王。家奴害怕了,通报了管家,管家看慈禧穿太监服饰,还有腰牌,说话也像太监一样“娘娘腔”,便带她去王府的后花园见恭亲王。
就这样,慈禧好不容易见着了恭亲王,她再一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慈禧还记得第一次见恭亲王的样子年轻的奕訢中等身材,体型消瘦,双眼忧郁而深沉,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他俊秀的脸上表情很和善,右颊上长了两个小伤疤,脸和手很手指细戴着一个白底红面的玉石戒指,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琥珀色珍珠和一串红珊瑚色的大珍珠,随着辫子垂向身后。
慈禧一见到恭亲王,就感觉到自己和他注定要发生什么。
第八十五章肃顺揽权
肃顺提拔曾国藩,除了笼络汉臣的心,更重要的是他想湘军支持他。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出身爱新觉罗的宗室家族。他自命不凡,是继文庆之后,又一个主张重用汉人、实施以汉制汉的皇家代表人物。
肃顺年轻时表现一般,在道光年间继承祖爵获封三等辅国将军。咸丰初年,他仅为一户部郎中,整日游手好闲,提着鸟笼在大街上喝酒玩鹰,并没什么出色的才干。
但到了咸丰五年,肃顺在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的大力举荐下,被咸丰皇帝委以重用,先后得封御前侍卫,兼任左都御史、理籓院书等要职。
肃顺掌政后,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一起,排挤恭亲王奕訢等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权臣之一。
肃顺这个人,和曾国藩等湘军将领之间虽没有公开联系,却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因为肃顺喜欢收罗人才,在他的幕府当中,有许多人和湘军将领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湘军集团中的人物,比如王闿运。
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在朝中的政治诉求,也是通过王闿运这些中间人,传递到了肃顺耳中,肃顺再帮忙将这些诉求告知咸丰皇帝。
太平天国崛起后,清军连战连败,不得已于各地举办团练。其中办团有声色者,大部分为湖南人。军机大臣祁隽藻、彭蕴章等对湘勇不以为然。惟独这个肃顺有眼光,对湘军情况颇为了解,高看一眼,深知可倚为平定之资。
肃顺甚至私下与朋友闲聊,谈及当世英雄,首推有识量之曾国藩,有才略之胡林翼。
肃顺当权之后,喜欢用汉人,却不喜欢满人,常谓“满人胡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
肃顺待满人,远不如待汉人之厚。对满族官员,肃顺一般都是直呼其名,恶语秽骂而无所顾忌见到汉族官吏,反而礼贤下士,或称先生,或称某翁、某老爷。他也只收满人贿赂,对汉员则分文不取。
但是,肃顺比较专权,得罪了不少人。清廷官制实行满汉复职制,六部最高首脑有满、汉书各一名。肃顺任户部书时,协办大学士周祖培亦任户部书,二人同堂办事。
一日,周祖培将户部公文签署完毕。
肃顺假装问道“这份文书是何人签署”
手下的司员答道“乃周中堂签署也。”
肃顺当众骂那司员“唉,像他这么糊涂的人,只能多食国家的俸禄,哪懂得什么公事”
于是肃顺命司员重新拟稿,用红笔再次标记,将红笔涂抹于周祖培画诺之上,此后遂形成定例,周祖培亦默然忍受。
其他大臣也往往受其侵侮,无不饮恨在心,却敢怒而不敢言。大学士翁心存,则干脆引病乞退。
据说肃顺还自负天命,在热河行宫,还戏坐宝位,同随从打趣问“似否”
李秀成率军攻克苏州后,两江总督何桂清因弃城逃跑获罪。咸丰皇帝的想法,是让胡林翼担当两江总督。
咸丰皇帝认为,胡林翼这几年,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政绩显著。武昌、湖口、九江的攻取,胡林翼都指挥调度有功,而湖北在他的治理下,迅速成为了湘军最仰仗的大后方。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胡林翼作为汉人,却和身为满人的总督官文关系非常融洽。
所以,咸丰皇帝属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