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3(2 / 2)

而如今朱厚照死了,朱厚熜上位,一众言官又开始来骚扰他们的新皇帝了。而这位新皇帝还真遂了他们的心意,一登基就闹出了这等大事,那些言官就像是闻着腥味的苍蝇一般,嗡嗡嗡的就飞了过来。

“祖宗之法,不可违背,望皇上收回成命,早日进入大宗。”在午门之外,哗啦啦的跪了二十来个言官,一脸悲戚,大声的喊道。

“才二十来个言官,这声势还不够啊。”而在乾清宫内,朱厚熜听小太监报告外面的消息,不由的轻轻一笑,然后继续翻阅着自己面前的奏折。

而那小太监却并不敢接话,只是静静的侍立在一旁。

“他们爱跪,那就让他们跪着吧,任何人都不得去扶。”朱厚熜才不会惯着那些言官呢,在他看来,大臣就应该是他的家奴一般,主子做什么事情,家奴没资格去管。

那小太监应了声是,然后迅速的走了下去,将皇帝的意思传了下去。有了这句话,众人大约也知道宫里是什么意思了,一个个都躲在午门之后,不再搭理那些大臣。

在跪了一个多时辰之后,不少言官的腿都快跪断了,心里一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啊。难道就这么灰溜溜的走了这可不是我们的性格啊。

既然你不肯更改主意,那就休怪我等不客气了。既然好话不听,那我们可就开骂了。所有言官的眼中,露出了熊熊的斗志,然后冲着午门的方向,开始大声的骂了起来。

说朱厚熜不守礼法的有,说他违背祖制的也有,而更过分的,则说他此等行为有违天理,必然会给大明招致灾祸,他最终会成为大明的罪人。

这些话很快就由一个个小太监记录了下来,送到了朱厚熜的案头。朱厚熜随后的翻阅了几下,就扔到了一边。

“原来我大明的言官就这点水平,词汇匮乏,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考上进士的。让他们骂吧,他们骂的什么内容,你们也不要再给朕送来了,朕懒得看。”外面跪着的言官,都是小喽啰,朱厚熜甚至都懒得跟他们计较。就算把那帮人打一顿又能如何只会给那些人助长一些名声罢了,起不到什么实质的作用。

朱厚熜需要的,是掌握整个朝堂,现在还不是发火的时候。他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此刻看着外面的那些猎物在叫嚣个不停,心里面没有半点波澜。只有等他真正对手出现的时候,他才会发出致命一击,完成华丽的逆转。

“杨廷和,你可不要让朕失望。”朱厚熜轻轻的一笑,命人将四周的门窗彻底关上,这下子,他再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

第八百二十六章白热化的冲突

言官们在外面跪了大半天,也喊了大半天,但连半点回应都没有。要知道,如今这天气可是逐渐升温了,人光是站在外面大半天也受不了啊,一个个嗓子眼都火辣辣的,两眼发花。

可没办法,皇帝不出来见他们,他们总不能真的跪死在这吧,只得一个个嘴里嘟囔几句昏君,然后灰溜溜的离开了午门。

回去了之后,这些言官怎么想都不得劲,难不成就这么放弃了那可不是他们的性格,自然是回家呼朋唤友,准备拉人一起去午门,一定要逼得皇帝妥协才行。

而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前往午门的人数增加到了五十人,除了原本的言官之外,还有一些翰林院的清流,这些人每日里差事不多,精力充沛的很,每人都花时间写了好几篇的文章,就在午门的门口痛骂朱厚熜。

不过,朱厚熜依旧不搭理他们,把门一关,在宫内倒是悠闲的很。

所有人其实也知道,别看这些言官骂的狠,但实际上用处不大,皇帝铁了心不想搭理你,你就算喊破嗓子也没用。如今这位皇上倒也沉得住气,如果换做以往的那些皇帝,早就想一些应对之策了。

因为第二日朱厚熜依旧闭门不出,这些言官的声讨依旧无疾而终。本来以为这件事至少得持续个十天半月,才能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但在第三天下朝之后,朱厚熜的一封诏书却送到了礼部。诏书中通知礼部,说是他准备在十四号的时候,到宗庙替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算不得什么,但诏书中却写明了,他准备给自己的父亲上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而自己的生母为“圣母章圣皇太后”。至于孝宗皇帝,他则称呼为“皇伯考”。

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代表他不准备以小宗进入大宗,而是直接把自己这一支提升为大宗,给他父亲皇帝的待遇,连原本的兴献王墓也打算升格为陵墓。

而这个诏书一下,礼部尚书毛澄直接把这诏书给撕了,气的胡子都要立起来了。如果仅仅是不入大宗,顶多就是一个违背祖制,不守纲常,而这把自家这一支改为大宗,那就等于彻底把纲常给推翻了,他执掌礼部,岂能同意此事

“今即如此,以后何加天子为臣之纲,若天子背弃礼法,不守纲常,我大明则离倾覆不远矣。”毛澄怒气冲天,直接率领着礼部的一帮官员,也来到了午门之前,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入不入大宗,其实也就是一个名分的问题,但对于这些站在顶峰的人物来讲,这个名分太重要了。

大明自开国以来,便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必须由嫡长子一脉来继承皇位。所以,按照道理,朱厚照死亡之后,应该由他的儿子为第一顺位,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那就会轮到他的亲兄弟。而比较惨的就是,朱厚照也没有兄弟,便只能从宗室中挑选出跟他关系最近的朱厚熜。

为了确保长子继承皇位这条铁律不被破坏,朱厚熜还必须过继给孝宗,如此才能维护正统。在大明历史上,唯一一次不是长子一脉继承的,那就是成祖朱棣。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的太早,所以就定下了皇太孙朱允炆为皇帝。但朱允炆要削藩,最后被成祖给抢了江山,而这件事,成为了朱棣最大的黑点,哪怕至今也为人诟病。

而正是因为得位不正,朱棣为了避免后辈模仿自己,更是坚决的施行长子继承制度,哪怕他对于自己的太子不喜,最终也没有废掉太子。

这个制度的意义其实也是极为深远的,那就是断掉了藩王争权的可能性。不然的话,许多藩王心中肯定会滋生野心,觉得自己也有机会坐一坐那个位置,必然会造成国祚不稳。

如果今天朱厚熜开了这个小宗升入大宗的先河,那后辈的子孙必然会有人效仿,那等待大明王朝的,就是无尽的阴谋和厮杀,所以,毛澄才坚决反对此事。

“此条乃礼法所在,有异议着皆奸邪,当斩”毛澄在午门门口一脑袋磕下去,鲜血横流,但他丝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