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从古到今以德为本教书育人者,唯有儒学,陆瑾再联想到前院正中所立的孔子雕像,便能肯定这片府邸乃是崇尚儒学、亦或根本就是儒学之士所有。
而且建成年代应该为春秋战国时期。
便在他悠悠思忖之际,一旁的李长乐献宝般叽叽喳喳的言道:“阿姐,这间屋子里也没什么好看的,还是让我带你们去吃野果吧。”
崔若颜点点头正欲答应,不意陆瑾已是走了过来轻轻出言询问道:“李娘子,不知贵府可还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想去看一看。”
“与众不同之处”李长乐歪着脑袋咬了咬伸到嘴边的食指,露出了深思状,半响之后忽地想到了什么似地又展颜一笑,“啊,对了,东面那间屋子里面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竹简,郎君你如果有兴趣,不妨去看看。”
陆瑾双目一亮,顿时颔首而笑,辞别了两女独自一人朝着李长乐所说的方向走去。
沿着一条青砖小道曲曲折折走得半响,大概是长期缺乏休整打理的缘故,庭院内的花草甚是茂密,许多地方的树枝草丛甚至遮挡住了道路,陆瑾费得好大的力气,方才走到了那间院落前。
一个半圆形的月门洞通往内院,门洞左右各雕刻着一行朱红文字。
右面写的为:黄钟毁弃。
左面写的为:瓦釜雷鸣。
陆瑾知道这两句话出自,意思是说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如此说来,建造这片府邸的主人肯定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高人,他大概是不满时局混乱,庸者窃居高位,故而才来到这片岛上隐居。
而且此人居然还利用岛上树木排列成了变幻莫测的大阵,仅此一点,可见其才华着实了得。
思忖之间,陆瑾已是缓步悠悠的走了进去,站在了院中四顾打量。
比起刚才所见的前院正堂,这片位置并不显赫居中的小院却建造得非常精致。
院中一颗高大粗壮的榆树,院角则是一面光滑如镜的水池,水池中假山嵯峨,芙蕖片片,颇有江南水乡的那种别致情怀。
而在正北方向,则是一片呈马蹄形排列的青砖瓦房。
令陆瑾倍感惊讶的是,瓦房屋顶居然使用的极其珍贵的琉璃瓦。
要知道这种瓦在春秋战国时多用于宫殿之内,民间极其少见,防水防风都是非常不错,故而伸手贵胄钟爱。
没想到如此蛮荒岛屿偏僻府邸,居然用琉璃瓦来盖房,实在令人大感匪夷所思。
不容多想,陆瑾已是走上台阶,推门而入,刚看罢房内一眼,整个人却是陡然惊呆了。
房内没有任何装饰,全为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高大书架,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竹简,浓郁的竹子腐朽味儿清晰可闻。
乍见此景,陆瑾当真以为自己又回到了翰林院的书阁一般。
他走进屋中围着书架绕行一圈,大概估算,只怕这里的藏书不下数千册之多,即便是放在中原书香之家,其藏书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恐怕也只有朝廷专司藏书的秘书监能够与之比拟。
绕得几圈站定沉思,陆瑾不禁摇头失笑道:“这间府邸的主人当真是一个怪人,莫非乃书痴不成”
说罢,他顺手朝着书架上一伸,取下一卷竹简展开端详,刚看的一眼,那双眼睛立即就睁大了。
那卷竹简卷首赫然写着“梼杌”二字。
相传这梼杌乃是上古时期一种特别凶猛的怪兽,其状如虎口有利齿,传说是楚地三苗的图腾。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梼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的楚国记载国史史书,亦是名为,陆瑾也是跟随那位博大精深的老师修学后,才知道的。
这本以编年体的形势详细记载了楚国所发生的大小事情,不过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愚民之智,摧毁六国根基,发动震惊天下的焚书坑儒,一书也如许许多多古时候知名古书般,被集中烧毁了。
一国史书就这么荡然无存,可以说焚书坑儒毁掉了百家争鸣以来学术泰半根基,实乃诚为憾事。
然而没想到居然这间书房内居然有着一本,自然令陆瑾大感意外。
很快,他又在书架上发现了其他失佚的书籍。
第九六四章躲避暴秦
如晋国史书之、郑国史书之、、、等等,未曾删减过的、、,以及只存在传说中的与。
陆瑾本就是学问大家,对于书本有一种喜爱之情,当他看到这么多失佚典籍出现在自己眼前,登时就激动得脸膛通红了。
而且他可以断定,只要这些被秦始皇焚烧掉的古书能够重新问世,必定会带来极大的轰动,更会引起天下震动,说不定还能够改变学问风华。
举个简单例子说来,现在儒学常教授的书籍为五经,分别为、、、、五本。
孰不知在战国时期儒学乃是六经,其中一本便在焚书坑儒的时候消亡了,不知道令多少儒家士子为之扼腕叹息。
如今这间书房居然还藏有一本,实乃震撼人心至极。
深深吸了一口粗气,陆瑾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这间书屋内的竹简可谓是当时瑰宝,实乃非常珍贵,断然不能就这般任期存放在这里腐朽发霉,须得找一个好的归属才行。
就在这时候,陆瑾想到了自己的恩师孔志亮。
孔志亮本就是当代著名大儒,且还为孔子直系子弟,在士林中拥有着较高的威望,若是能够将这些书籍交由他保管,并逐渐抄录传播,于国于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看来待回到中原,他很有必要前去孔志亮所隐居的荆山一趟,述说今日所见所闻。
于此,陆瑾也对这间府邸的主人身份更是好奇,在书房内几经寻找,他终于找到了一本府宅主人所记录事情的杂文。
原来此人姓孔名秀清,乃是战国末期秦朝初期的著名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