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端华是肃顺的同母兄弟,载垣与肃顺也是铁哥们儿。这两位亲王自知汉字水平有限,执政能力不够,而“肃顺习汉文,又多知历史风俗利病,遂合荐其才可大用”,于是联合“荐肃顺入内廷供奉,尤善迎合上旨”,“上稍与论天下事”。得到两位“铁帽子”亲王力挺,肃顺便扶摇直上,进入中枢。
而三人商议政事,通常是“端华之所为,皆肃顺使之,而载垣又为端华所使”,最终“以肃顺为主谋”。而对于这位“终极谋士”,咸丰也逐渐对其“信任久而益专”,从而形成肃顺独被宠信,端、载二人“听命而已”的特殊情形。
除了获取皇帝信赖,肃顺还积极拉拢大员,延揽人才,发展自身势力。如他力荐陈孚恩出任兵部尚书,扶植杜翰为自己门生,安排匡源、焦佑瀛破格进入军机处,与穆荫来往甚密。
同时,肃顺还多方吸纳汉族幕僚。他常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于是他对待汉人恭敬有加,但对旗人“睚眦暴戾,如奴隶若”,甚至就连受贿,他也只收旗人不收汉人,搞得整个旗人圈怨声载道。
也正秉此原则,肃顺将王闿运、高心夔、郭嵩焘等名流罗致门下,俱为一时之选。
到咸丰九年,一个以肃顺为核心,包括端华、载垣、穆荫、杜翰、陈孚恩、高心夔等重臣名士在内的政治集团基本成型,他们或为心腹,或为羽翼,盘根错节,遍布朝堂内外势力庞大之极。
这么庞大一政治势力,显然需要占据不少朝堂关键位置。之前咸丰帝还在之时也就算了,眼下怎么可能还让肃顺派系拥有如此强大实力
而且肃顺在整顿官场风气的同时,又大肆包庇同盟官员的不法行径,为此得罪的朝堂势力当真不在少数。
肃顺在“戊午科场案”繁荣具体执法中存在明显不公,如他袒护陈孚恩,使其免受案件牵连。更让人不齿的是,两年后肃顺监视庚申恩科,居然为了能让幕僚高心夔中试,不惜考前泄题,实“为科甲中人所切齿”。可以说,肃顺打掉了一只老虎,却又养了其他老虎。
彻查“户部宝钞案”时,肃顺从调查五宇官号账目入手,刨根究底,将户部整个掀了个底儿掉,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
可就在案情渐趋明朗之际,咸丰九年十一月,户部稿库突起大火,“三日不息,存案悉毁”,“宇廨尽焚”,“统计延烧、拆卸房屋二百余间”,致使户部积案无可稽查。
偏偏在此关口,户部起了大火,这令咸丰坚信其中定有更大阴谋,遂命肃顺详查。有了皇帝的力挺,肃顺办案愈发酷烈,定要揪出幕后的“大老虎”。
几经核查,耗时一年,肃又将户部司员景雯、崇贵、常禄、忠麟、王熙震诸人利用短号钞换取长号钞,从而吞没巨款的案情查出。经过反复逼供,忠麟等供认此事曾经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心存过目,但翁漫不经心,故毫无察觉。
拿到证据,肃顺立即启动对翁心存之弹劾,终使朝廷对翁予以革职留任之处分。而时任大学士的祁寯藻,因对肃顺办案作风不能认同,二人屡次发生冲突,“肃顺议论风发泉涌,寯藻格格然勿能难”,不得不称病辞职。
这场轰轰烈烈的“户部宝钞案”前后延续长达两年多,“波及至数百人,系狱至两三载,南北两监,囚为之满”,确也暂时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
可肃顺以查案之便借机排挤了祁寯藻与翁心存,使个人势力继续膨胀。不过这种大肆反腐的举动,让官员们人人自危的同时,也迫使他们开始私下紧密抱团,以求自保。
难怪有大臣感慨“然昔岁科场,今兹储库,屡行大狱,亦非国家之福也”。肃顺得到了权力却失去了人心。这波“打老虎”运动,终究还是变了味道。
肃顺不仅得罪大部分非本派系朝臣,还利用手头权势压得恭亲王几乎无法翻身,这样的其耻大辱恭亲王又怎会轻易忘记
与肃顺风生水起的架势迥异,奕欣的境遇只能用尴尬来形容。
其实自从被咸丰撵回上书房后,奕欣就一直处于不尴不尬之地。待肃顺得势后,其处境愈加微妙。
咸丰八年,奉旨赴天津与英法议和的大臣耆英擅自回京,引来皇帝震怒。围绕如何处置耆英,朝堂形成两种不同意见:奕欣依循大清律例,认定耆英不遵旨私自返京,确属冒昧糊涂,但其并非统兵将帅,也无碍大局,况且律例中也无如何具体惩处的专门条文,故建议从轻发落为“绞监候”死缓。
可肃顺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极力主张必须矫枉过正,立即正法。咸丰对二人建议做了折中,赐耆英自尽,实际上变相采纳了肃顺的主意。哥哥偏向宠臣而不听亲弟之言,这不免让奕欣心生芥蒂。
而且肃顺如此跋扈行径,也让年少气盛的恭亲王极为不快,太不给面子了
第699章目的
为了争权夺利,肃顺可没少给恭亲王使拌子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次年,肃顺在彻查“户部宝钞案”中,发现恭亲王府首席太监孟来喜涉案颇深。
倘换做他人彻查此案,八成会送恭亲王奕一个顺水人情从轻处理。谁料肃顺毫不留情照样查抄,弄得恭王府一时鸡犬不宁,于是二人之矛盾已从政见相左恶化到私人恩怨。只是迫于政治上失势,恭亲王奕唯有暂时隐忍,摆出一副“鸽派王爷”的样儿。
恭亲王在仕途上的转机出现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临京师城下,咸丰带着六宫嫔妃逃往热河,临行前将议和与维护京师诸事宜全权委托奕负责。
恭亲王最后不辱使命,在咸丰的遥控指挥下主持议和成功。拥有了再建社稷之勋,加上其平时亲和恭谦之形象,恭亲王奕很快就将留守京城的心腹桂良、文祥、宝鋆及周祖培、翁心存、彭蕴章等部院大臣捏合在一起,一股“倒肃”力量渐趋成型。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咸丰不死,后宫挺肃顺,估计要倒霉的人还是恭亲王奕。然而命运所安排的剧本却是咸丰于热河殡天,慈禧与肃顺矛盾重重。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