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3(2 / 2)

新列强时代 排云掌 2357 字 2023-10-09

乡勇队在淮北地区的多年经营不是开玩笑的,淮北之地的经济虽不如苏扬等地,而且乡勇队大部分产业都跟着吴可转移,但就剩下的那些近代工厂,以及当初打下的底子足够淮北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李鸿章所在家族乃庐州旺族,淮军将领又大多数出身淮北,对家乡的影响力随着地位攀升不断提升,在乡勇队势力主动撤离后及时跟进,此时已经取代乡勇队成为淮北地区最大官方势力。

当然,以李鸿章的为人,也不可能对乡勇队留下的那些吸金产业动什么歪心思,最多只不过想要模仿一二建立淮军自己的财政产业而已。

乡勇队的名头不是开玩笑的,吴可的实力也不是此时的李鸿章能够对抗得了,而以吴可为核心的朝堂中立派势力,也足以让大部分官场中人忌惮,在没有切实的利益冲突之前不会轻易得罪。

有了几方面的支持,李鸿章和淮军在剿捻过程中,基本上不虞后勤问题。

与此同时,李鸿章在剿捻中,还根据战争态势的变化,灵活地实施了曾国藩所制定的战略方针。

曾国藩剿捻方略的基本原则是“以静制动”。在以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以静制动”是作为战术原则为“以上制下”的战略方针服务的。及至与捻军作战,情况就有所不同,捻军没有象太平天国那样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单纯的流动的军事斗争,“以走制敌”,为捻军的最大特点。

李鸿章说“捻逆狡猾善走,我军急进则疲乏,或为所乘,辎重或为所掠。又彼可到处掳粮,而我须裹粮前进。迨交锋一不敌,则转瞬数百里”。

湘淮军恰恰相反。曾国藩尝说:湘军“行兵之例,每日行军支帐埋锅造饭,不向州县索米供应,略师古法,日行仅四十里或二三十里。李鸿章之淮勇亦仿楚师之法,其步步稳妥在此,其行军迟钝亦在此。”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一改僧格林沁“威力追剿”的方针,确定了“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在具体部署上,有所谓“四镇六游”之说。他以安徽临淮、江苏徐州、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四处为“老营”,“各驻大兵,多蓄粮草子药,为四省之重镇,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并增设了六路“游击之师”,负责“追剿”,所谓“六游分进,梭织不断”。

在此基础上,他又东在运河、西在豫东的沙河和贾鲁河设立“河防”,力图圈制捻军。在地方上则“查办民圩”,加强坚壁清野和治安防范,割断捻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清根本”。

这些手段全部被李鸿章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才成就了淮军和李鸿章的赫赫威名以及无限风光

第688章不和

“大人,曾国藩可是李鸿章的老师”

吴可下了命令,身边幕僚先是恭身应下,而后才满脸疑惑问道。

“呵呵,李鸿章是聪明人,不会跟曾某人保持绝对一致的”

吴可轻笑着摇了摇头,眼中闪烁肯定神色,道:“要真是如此的话,曾某人剿捻的话,也不会拖成那副摸样”

幕僚轻轻点头,显然也明白其中内情。

没了直属的湘军力量支持,曾国藩做什么都不方便。

在剿捻过程中,曾国藩想要调动手下淮军部队,竟然可笑的要通过后方的李鸿章,在战机转瞬即逝的剿捻战场,这样的做法只能是自讨苦吃。

“可以说,在剿捻战场上,李鸿章狠狠坑了他老师”

说这话时,吴可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幸灾乐祸。

“眼下他所有的风光,可以说都是踩着曾某人的肩膀所得”

幕僚点点头,不知道想到什么脸色突然变得有些古怪起来,试探着问道:“大人您看,曾国藩剿捻失败是不是李鸿章故意如此”

“这话可不能乱说”

吴可闻言先是一愣,而后轻笑着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说不出的嘲讽,道:“李鸿章还没那么大胆子,要是稍有不慎以后还怎么在官场上混”

虽说满清官场就是一摊浑水,但该有的规则一样不少,尽管可能私底下没人讲之当回事,可是在表面上却要主动维护,一旦触犯可是要犯众怒的。

幕僚跟着笑了起来,道:“李鸿章文人出身可能不会有这个想法,可事实却是他最后摘了桃子”

“那就把风声传出去,让湘军那帮桀骜不逊的将官好好给李鸿章找点麻烦”吴可眼珠一转立刻计上心头,当机立断吩咐道。

“大人此计甚妙”幕僚眼睛一亮,急忙拍马恭维道。

果然,不久之后南方官场上摆弄流言四起,将李鸿章设计老师的桥段传得有鼻子有眼,海象事情真是如此一般。

李鸿章此时贵为湖广总督,耳目自然灵便得很,听到传言之后气听说气得够戗,却没办法出来解释。

解释什么,曾国藩不管是不是想要自污,他在剿捻过程中栽了跟头却是事实。

此外占了最大便宜的,也就是摘了曾国藩桃子的就是他李某人。此时的他就像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那啥也是那啥了。

而湘军那帮分散在两江各地任职的将官,还有遣散后在湖南当地主乡绅的官并说出来的话,就不那么好听了。

一时间李鸿章几乎成了湘军上下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时苦不堪言郁闷到了极点,其与湘军其余将官之间的关系本就一般,经过这事一闹更加冷淡,就是和老师曾国藩之间的私人关系也受到极大影响。

曾国藩此时正陷入直隶一堆破事之中难以自拔,听到传言之后十分纳闷,不知这种捕风捉影的传言从何处而来,他在与湘军几员重将的书信来往中澄清了这些传言,可是不知道为何最后流言越演越烈那几位湘军重将却是无动于衷。

等到曾某人后来察觉不对想要出手挽救之时,却已经太迟了。

没办法,李鸿章便宜占得太大,湘军中早有人看他不爽了。

曾国藩当初剿捻之时,意在以湘淮军之长克捻军之短,应该说是极为毒辣的。但是对于这种部署,特别是沿河堤筑墙设防,“闻者皆笑其迂”。时在后方的李鸿章也不以为然,致书襄办曾国藩军务并建河防之策的刘秉璋讽刺说:“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知秦始皇千年后遇公等知音。”

然而,当他挂帅剿捻后,揆情度势,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