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4(2 / 2)

新列强时代 排云掌 2364 字 2023-10-09

gu903();慈禧哭哭啼啼地说:“王植党擅权,渐不能堪,欲重治王罪”

诸大臣看到太后盛怒,事发突然,不知慈禧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面面相觑,胆战心惊,不敢答话。

慈禧反复开导说:“诸臣当念先帝,无畏王;王罪不可逭音换,huàn,宜速议”

见老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周祖培老谋深算,磕着头说:“此惟两宫乾断,非臣等所敢知。”把球轻轻地推了回去。

慈禧却不依不饶:“如果这样,还用你们干什么等皇帝将来长大成人,你们怎样面对”

周祖培略一沉吟,找到了一个缓兵之计,他答道:“此事须有实据,容臣等退后纠察以闻。并请与大学士倭仁共治之”

这时慈禧才让他们退下。各位大臣已汗流浃背了。

谁都没有想到,慈禧太后竟然想要借机对一向关系亲密的盟友恭亲王下手,就连恭亲王自己也没有料到,本以为只是一次小矛盾而已,他并不认为区区一名御史弹劾有什么大不了的。

结果,没有多少防备的恭亲王却在上头狠狠栽了一跟头,被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就连形势一片大好的洋务运动都因为突然的变故被打断节奏,出现了让人难以预料的结果

第674章倒台

意气风发的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首席大臣恭亲王在其人生最风光之际,竟然在小小的御史蔡寿祺身上栽了跟头,足可见朝堂斗争之莫测。

蔡寿祺何许人也他是江西德化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京,中第后服官京曹,并曾在胜保营中稽核军务。他出京后,先后到成都、重庆任职,但官运不佳,直到同治四年1865二月才任署日讲起居注官。

因在宫内听说慈禧不满意恭亲王奕,“平时蔡御史闻之,疏劾王贪恣”。在弹劾奕之前他先上了一道洋洋万言的封奏,痛陈时政并指斥湘军人物,以为政治试探。

看看未受到申斥,又听到宫内的传言,为博取敢言之誉,他便上疏弹劾奕,“一举成为天下皆知之人”。他是个投机取巧苟且钻营之人,同治四年三月初四日1865年3月30日,日讲起居注官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贪墨、骄盈、揽权、徇私之弊。

贪墨是指奕收受贿赂,任用私人。“近来竟有贪庸误事,因挟重赀而内赝重任者,有聚敛殃民因善夤缘而外任封疆者,至各省监司出缺,往往用军营骤进之人,而夙昔谙练军务通达吏治之员,反皆弃置不用”。

骄盈是指奕居功自傲,群相粉饰。“自金陵克复后,票拟谕旨多有大功告成字样,现在各省逆氛尚炽,军务何尝告竣,而以一省城之肃清,附近疆臣咸膺懋赏,户兵诸部胥被褒荣,居功不疑,群相粉饰”。

揽权是指奕打击谏官,杜塞言路。他说,遇有空缺,“部曹每得善地,谏臣均放边疆,虽会逢其适,而事若有心。至截取一途,部曹每多用繁,御史则多改简,以故谏官人人自危”。

徇私是指奕偏袒左右,庇护部下。他认为奕袒护总理衙门,“总理通商衙门保奏更优,并有各衙不得援以为例之语”。

在弹劾奕的罪状之后,蔡寿祺向慈禧建白:“臣愚以为,议政王若于此时引为己过,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多任劳成,参赞密笏,方可保全名位,永荷天庥。”

这是声言叫奕交出手中的权力,回家颐养天年。怂恿慈禧罢免奕,剥夺他的一切权力。

这道弹劾奏折,语句含混意思空泛,缺乏实据不能服人。

恭亲王之前也不是没受过弹劾,但像这种赤落落撕破脸皮的弹劾还是第一次遇上,当然以蔡某人的身份日理万机的恭亲王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按照正常想法推论,两宫太后能够顺利执掌朝堂大权,多亏了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帮衬,否则孤儿寡母想要掌控朝堂,所需付出代价可不轻松。

而此时正是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作为洋务运动领袖恭亲王享有着著名望,又岂是蔡某人这么一位小角色能够弹劾倒下的

可事情偏偏如此奇妙,某些人可能做不了实事,但投机取巧揣摩上意却是一把好手,为了搏出位甚至不惜干冒天大风险。

大学士倭仁、周祖培等不敢迟延,于三月初六日齐集内阁开会。他们把蔡寿祺召到内阁追供。大臣们极为慎重,按奏折弹劾多款逐项询问,令其据实逐一答复,并亲写供纸。

但蔡供实无据。他所指斥的四条罪状,只在贪墨一条上,指出薛焕、刘蓉二人,但还是风闻不是亲见。其余三条,除奏折上说的含混其词的话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这就说明蔡的上疏纯属毫无根据的诬告。

然而,倭仁等都是富有政治争斗经验的老臣,他们还摸不清慈禧的底牌,因此他们的奏折在措辞上便留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阅原折内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况贪墨之事本属暧昧,非外人所能得见。至骄盈、揽权、徇私,必于召对办事时流露端倪,难逃圣明洞鉴。臣等伏思黜陟大权操之自上,应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以示保全懿亲之处,恭候宸断。”又把皮球踢给了慈禧太后。

他们猜测两宫太后是想适当地“裁减”奕的一些事权,便把球轻轻地推了回去。

三月初七日,他们递上了覆奏。不料慈禧根本没看他们的奏折,而是拿出了她自己亲笔书写的谕旨给他们看。这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也使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无论是以倭仁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大臣,还是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场根本不算风波的责难,竟然引发那般严重后果。

慈禧拿出手书的罢免奕的朱谕,虽错别字连篇,但文字尚通顺。由于她平时亲阅奏折,因而掌握了上谕的一般用语和通用格式,倒也能让人看得懂。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种劣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