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李鸿章能在后世留下偌大名声,自然不是易与之辈。
为了尽快募集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回到合肥的李鸿章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是利用他父亲李文安的关系,寻找那些世交的弟兄们。
当年,他曾和他的父亲共同在肥东、肥西办团练,曾经连续打过一些胜仗,共同谋事的弟兄曾得到过一些好处,从而在这里建立过一定的人缘关系。
李鸿章首先派他的弟弟李鹤章去肥东,收招当年有过焦急的人员,他自己则直接找到已是安徽清军三品参将的张树声。
江淮之地在吴可和张亮基等入驻之前,数年来一直遭受着太平军和捻军的掠扰。地方团练在清兵“匪兵”的争斗中,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挫越勇。
各乡各圩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设寨自保,同时各圩各寨之间又相互呼应,相互求安。张树声自幼就跟着办团练的父亲张荫谷耳濡目染,真正是“从娃娃抓起”抓出来的一方山大王。
而张荫谷又和李文安是在办团练中结识的“好弟兄”。有了这层关系,李鸿章与张树声便成了“世交”。
李鸿章对江淮子弟的禀性是很熟悉的,只要感情深,什么都好说。他们不一定顾忌到多少国家政策、民族召唤,他们认的是弟兄感情,带有比较浓厚的江湖义气。
可惜的是,义气比不上官场上的前途重要。
张树声此时加入安徽清军已有五六年时间,凭借良好的表现和战功已经做到正三品参将之职,官位比李鸿章都要高出一品两级,实权方面更是天差地远。
张树声很热情的接待了李鸿章,好酒好菜好招待,但说到正事之时气氛便尴尬起来。张树声好不容易爬到眼下高位,怎么可能因着哥们义气丢弃不要,跟着李鸿章从头再来,他俩的交情还没到这份上。
所以面对李鸿章的邀请,张树声只能说声对不住了,因着之前的交情他可以提供一些钱粮军械,但带着手下兵马加盟却是没可能。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鸿章自然很是失望,当然他没有表现出来很是感激张树声的慷慨,同时退而求其次希望张树声帮忙招揽一批民团丁壮。
张树声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这对他而言只是小事而已。
接下来李鸿章又马不停蹄拜访了安徽清军中的另外几位出名角色,比如刘铭传和周氏兄弟等,都是安徽清军中三品以上高级将官,手握兵权的一方大佬。
可惜的是没人愿意放下大好前程跟着李鸿章混,油耗些的跟张树声一样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耐烦的直接拒绝了李鸿章的要求不说,还表现出不愿继续交往的冷硬态度,着实让李鸿章好好憋闷了一回。
不过他也是机灵角色,连连吃憋之后立即明白自己的策略出了问题,不该把目光放在这些成名的军中大将身上,而是应该找那些在野的能力加盟才是正理
第568章惊闻
招揽淮系将官方面连连碰壁并没有打击大李鸿章的信心,他依旧按照计划慢慢打开局面。
张树声等人虽然不可能下投李鸿章,但还是帮了李某人一些忙的,比如跟淮北地方乡绅打招呼,帮李某人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团练青壮。
怎么说张树声等人的例子摆在那儿,淮北各地还是有很多乡绅和地方势力首领羡慕向往的。
可惜安徽清军已经过了迅速扩张膨胀那段时间,再想加入就得从底层小头目一步步往上爬,这对于那些威风惯了的乡绅地主豪强们实在接受不能。
如今有机会跟着庐州的李二少拼一把,加上李二少身后的湘军名头也甚为响亮,还真别说愿意投靠的人不在少数,短短时间内便招募了不下五千团丁壮勇。
就是安徽巡抚翁同书也跟给面子,见李鸿章孤身一人过来招募人手,很热情的提供了一座军营以及相应的后勤物资,顺便也往里头塞了一些人手进去。
李鸿章自然不会满足这样的结果,招募武将方面没什么成果,他便把目光放在招揽幕僚和得力文臣之上。
在湘军的经历给他的影响不小,特别是湘军那套以文带武的掌兵方式,很是符合作为读书人的李某人的胃口。
于是他没继续在一干淮系将官身上浪费时间,先去找他的学生刘秉璋。
刘秉璋是庐江县人。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庐州受到太平军的洗劫和攻略。
他觉得这是家乡的奇耻大辱,于是弃文从戎回到家乡办团练,以对付他切齿痛恨的太平军。
之前安徽清军扩军之时,这厮因为瞧不起吴可等的泥腿子出身,对于安徽清军根本就不顾一屑,结果到现在还在团练圈子里晃荡,不上不下的处境十分尴尬。
结果这次李鸿章一来,自然是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两人的私交真不是开玩笑的,刘秉璋在未中进士前,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曾对刘秉璋的父亲说:“你的伢子以后就跟我家老二学吧。”李文安说这话时,李鸿章已经考中进士了,因此后来就有人说李鸿章是刘秉璋的老师。
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刘秉璋很快就将自己的乡勇拉到老师李鸿章的麾下,并表示愿意跟着老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刘秉璋投奔了老师李鸿章后,为其积极奔走又拉来几支与他情形相似的几支淮系团练武装,几位首领的能力倒也不算太差,关键的是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与李鸿章有共同语言很快就打成一片。
除了招兵募将,李鸿章还特别留意在家乡物色幕僚。后来跟他一辈子的安徽东至人周馥,就是这时候发现的。
周馥家穷,但一笔字写得规矩隽永。李鸿章一直认为字如其人,能写得如此好字,为人处世当不致没有章法。同时后来成为李鸿章儿女亲家的蒯德模、蒯德标都是在这个时候加入李鸿章幕府的重要谋臣。
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李鸿章兄弟在肥东、肥西等地召集的乡勇兵力超过了2万人。从外表看说这些人是乡亲聚会倒是挺合适的,可要说他们是军队,那就有点滑稽了。
他们不会队列,甚至不会排队,高矮长短参差不齐;衣着也五颜六色,破烂不整,谈不上统一。唯一的共同特征,就是大伙儿头上都扎着一条毛巾,但毛巾的颜色也不一样。
可李鸿章知道,这帮弟兄不中看,但打起仗来说不定挺中用。他对这些弟兄们的性情了如指掌:讲究面子讲究感情,只要有交情,个个愿意把头提在手里跟你干
有了这个规模的人数,李鸿章就带着这伙后来被称为淮军、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的队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