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2 / 2)

同时,他们原本已经损毁的投石机、弩炮等,也修好了大半,城墙上重新堆放了大量滚石擂木,那些受伤的伤兵也差不多养好了伤重新投入战斗。

而原本用来凑数的高丽民壮在经历了之前的血战后,战斗力也上升了许多,不再畏惧隋军士兵了。

如此一来,隋军的攻击大大受挫,伤亡较之以前倍增。直到连续进攻了十余天后,辽东城才再度陷入将破的危机之中。

可这时,乙文支德竟然故伎重演,再度要求投降,而那受降使岳曾省却是又勒令鸣金收兵,等待高丽军投降。

这一下,隋军上上下下都义愤填膺,表示刚刚才有前车之鉴,决不能信乙文支德这种卑鄙小人的无信之言。

但岳曾省却是死活不肯同意,称这是陛下的旨意,只要高丽人有投降的意愿,就绝对不能进攻,甚至还下令处斩了两名因怒不可遏,对其出言不逊的偏将。让隋军将士个个敢怒不敢言,但他们的心都在滴血。眼下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就这样打下去,他们就算全死在这里,辽东城也是打不下了。

辽东城的攻城战从五月初开始打响,宇文述的左翎卫军、杨义臣的右翎卫军、独狐罗的左屯卫军共三十万隋军,从四面八方猛攻这座远东的坚城。

而辽东城内的五万守军和十五万百姓在主将乙文支德的指挥下,拼死抵抗。隋军虽然准备充分,骁勇善战,但却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尤其让隋军官兵愤怒的是:眼看即将攻下城池时,高丽军统帅乙文支德便立刻宣布投降,挂起白旗或者射出投降书。

而每当这时,岳曾省便下令隋军放弃进攻,全军退下,等他去和乙文支德谈判,而等他谈妥之后,高丽军早已将破损的城墙修复,损坏的守城器械更换,又运上大批箭矢和滚石擂木,拒不投降。

然后,隋军不得不又从头再战。

这样的例子已经连续出现了不下五次,隋军为此阵亡达五万多余人。

而从宇文明了解到的情形,不光是辽东城这座城池,在其他各路隋军进攻的高丽城池也都是如此,高丽人这种骗人的把戏屡屡施展。

便更让隋军将士无可奈何的是,不管他们如何跟那些担任受降使的太监述说甚至恳求,那些太监总是冷冰冰地回答一句:“这是圣上的旨意,我只是按圣上的意思办”

虽然十二路隋军都向杨广汇报过设置受降使后,给攻城带来的巨大恶果。强烈要求取消这些既不懂军事,也不懂兵法,只知道机械执行所谓“旨意”的受降使。

但杨广却是毫不理睬,所有报告的批复,都只是句话:“朕自有计较,一切按原计划行事”

隋军的广大官兵都为之迷惑不解,实在不明白,他们眼中英明神武的皇帝,为什么象是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哪里还象是当初率他们灭掉南陈、降服突厥、攻灭吐谷浑的那个圣上倒象是一个愚蠢透顶,只知道对敌人讲仁义,而不顾自己人死活的脑残皇帝。

一直到了六月份,隋军都没有攻下哪怕是一座小城池。而各路隋军的总伤亡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这时,杨广方觉得可以正式开打了,他已经把关陇贵族在军中的实力消耗了一半。各路隋军皆是死伤累累,士气低落。

而他原本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人,进攻高丽虽然是为了削弱关陇门阀的势力,但也有拿下东北这块沃土的意思。不然他调集了全国的兵马,却打个大败仗回去,那何以面对文武百官和天下军民

杨广在御林军的陪同下,到了辽东城前线视察,望着屹立在不远处的高大辽东城,看着一个个萎靡不振,面色麻木的隋军士兵。心中亦是一阵凛然。

显然他也没想到,隋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这个地步。他意想中的,士兵们会争先恐后,向他请战,要求取消受降使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杨广也知道,虽然之前他这样做是过份了点,但为了大隋的长治久安。他觉得牺牲一点士兵是值得的。

只不过,凡事要有度,受降使的使命可以到此为止了,不能做得太过分,不然真的士气完全崩溃了,那就是大败仗了。而他杨广是不能打败仗的

“传我旨意:所有各军的受降使可以撤回来了以后各军可按先前拟定作战计划进攻,不必再为高丽人是否投降所困绕”杨广下令道。

而在他下令之后的第二天,围攻辽东城的三路隋军便发起了总攻。这一回,他们都是憋足了劲要拿下辽东城,一定要把里面的高丽人全部屠光好出一口恶气。

第七十一章先胜后败

乙文支德还浑然不知发生了如此变化。在眼看要不支时,他再度故伎重演,命士兵打起白旗,然后高呼投降。

可这一次,隋军却再也不理会了,挂白旗的两名高丽士兵瞬间就被射成了刺猬。

而正在攻城的隋军则继续进攻,将面前那些以为隋军还会退下的高丽人杀得尸横遍野。

乙文支德不愧为高丽名将,见势不对,立刻便下令突围。但他却没想到,隋军早已将四周的城墙围得水泄不通,高丽军根本就突不出去。

“从地道走”乙文支德带着亲兵和自己的家眷从地道逃了出去。

辽东城作为高丽在辽河流域的统治中枢,自然是挖掘了通往城外的地道,以防万一城破时,主将也有个退路。

不过,乙文支德虽然逃走了,但城中的大部分高丽军士兵和百姓却没法逃走。而隋军上上下下的将领和士兵,早就恨透了给他们带来重大牺牲的辽东城。入城之后便进行了大屠杀,全城高丽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青壮妇孺,全部斩杀。

而无论是杨广还是宇文述、杨义臣、独孤罗等,都没有制止。

因为他们作为多年带兵的统帅。心中均十分明白,被压抑太久的隋军将士们心中需要发泄,如果不让他们发泄出来,恐怕会对将来的战争大大不利。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