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美洲,帝国也是明确支持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的主权要求,支持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等国的独立运动,威胁英法的世界殖民势力。
二战对帝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帝国是肯定要抓住的,首要目标是压制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遏制纳粹德国挑战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同时也要将英法的旧世界殖民体系打碎,使得英法永久丧失挑战帝国世界霸权的机会,即便中国目前和英法是同盟国关系。
当然,帝国也确实是有这个资搞内讧。
大不了抢在德国出核武器之前打一场核战争嘛。
换而言之,哪个国家愿意跟着纳粹德国干,那就跟着干去吧,中华帝国是完全不在乎的,正好等着战后再和他们好好算帐,若是一路打过去。能捞就捞,不能捞就砸烂为止。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宋皇帝也不在乎德国能拉拢多少仆从国,就集中兵力盯着德国往死里打,打完德国再清算那些杂鱼,一个都不会放过的逐一清算。
从此以后立下字碑,反我中华者,决不姑息。
意大利现在是真心很猖獗,一边出兵进攻南斯拉夫。一边派遣主力登陆北非,这就要同法国正面争夺殖民地,自由法国如今就剩下这点殖民地能够勉强立足,自然也是要往死里同意大利硬磕。
刘赓云对此是有发言权的,他的意见是法国自由军虽然不算很有战斗力。打意大利还是有把握的,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那真是连埃塞俄比亚的土兵都不如。
所以,要宣战早宣战,别等意大利在突尼斯溃不成军的时候再宣战,那就不是什么好理由了。
为防万一,刘赓云已经急切的不作任何停留就以华皇密使的身份再飞回北非同戴高乐将军会晤,要求法国自由军别大规模的出兵同意大利死磕。先让意大利军打几场胜仗夺取一些重要城市,给帝国一点缓冲时间在内部争论。
刘赓云不承诺帝国一定会宣战,但是,如果意军确实太烂。连在突尼斯都不能立足,帝国就肯定不会借此宣战,至于法国在叙利亚等地的中东殖民地,那就别谈了。帝国和亚盟是肯定要支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独立,至于英国在二战前支持犹太人在中东复国的政策。就此结束吧,帝国绝对不可能允许。
这些都是幕后交易,英法也别将帝国推出来做挡箭牌,谁惹出来的事情谁收拾,到如今这个份上,英国就别来重温世界霸主的旧梦了,英国如果还想继续同中国搞各种局部斗争,那你英国是肯定有罪受。
中东这个地方,中国就是唯一的霸主,中国说了算,其他列强团成一团滚出去吧。
英国也别拿要同德国谈和做要挟,帝国是不介意做大流氓的,只要帝国愿意,帝国随时可以同德国谈成新的条件,和德国一起瓜分英国。
帝国的份量和实力摆在这里,英法德美加起来也就是这个份量,帝国怕什么,想打谁不可以
帝国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将美国稳住,不让美国直接参与二战,不将美国逼到敌对势力阵营,不管是要处理哪个国家,帝国都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将这个国家压碎。
这些天里,宋皇帝一直在关注着意军在南斯拉夫和北非的各种情报资料,每天上午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最新的情报汇总,确定意军的进程。
在意军大规模入侵突尼斯后,法国自由军一直是采取了收缩政策,将主力集结在阿尔及利亚中西部地区,任由意军占领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北部地区,这也是法军比较无奈的地方,因为自由法国的海军数量不足以同意军对抗,没有制海权,法军很难在港口城市同意军正面对抗。
法国自由军的节节撤退,可以说是给中华帝国一个极佳的宣战机会,因为意军已经打到了阿尔及利亚的赛提夫,距离阿尔及尔只剩下最后的两百公里距离。
为了在战略上使得中国参战,最终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戴高乐将军也是下了很大的赌注,而英法两国特使在北京也同帝国签署了一份密约的协约,基满足了帝国的大部分要求,特别是在英法退出中东和亚洲的条款上,毫无任何打折,对于英法在战争期间向华出售的国家债券,英法也承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按期还款。
有这两点就够了,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后基翻不了身。
没有苏联的存在,帝国在二战之后不会对他们客气的,欧洲重建计划是肯定有的,但是条件绝对不会很优惠的,当然,那时候一定要将美国稳住,中美都不放水就能有效的牢牢掐死老牌欧洲列强。
1941年9月13日的这天上午,宋皇帝利用早餐时间将最新的欧洲战场情报汇总阅读一番,感觉条件已经是非常成熟了,中国必须正式参战的时刻已经到来,再等下去也没有必要。
用完早餐之后,宋彪就让内廷作出新的安排,要求内阁总理顾维钧和总参谋长蒋方震在上午9点30分到中央宫办公厅觐见,并且让内廷总长陈嘉佑亲自给西北联军总司令官赵庭柱上将发电,电只有四个字近况如何
如果赵老总回电“近况稳定”,那就再等一段时间,如果赵老总回电“更待何时”,那就可以开战了。
赵总司令那边是主战场啊,打不打,他有很大的话语权。
其实宋彪皇帝近期原计划是乘机到伏尔加前线视察,亲眼看一看西北联军的备战情况,但是意军在北非的进攻态势确实是比较急促,让他来不及去视察了。
在同裕华皇储就欧洲的问题讨论一番后,宋彪皇帝才起身前往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