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说出来,吓得娴贵妃浑身打了个冷颤。她为何会知道此事!原因不过两个,其一是崇谨帝的身边有她安插的人。其二是穆王府的人告诉他的,可就算是宴莳无诏都不得进宫,那么穆王府的人是怎么进来的?若是是只传了消息,并未进来人。这就和第一个猜测一样了,皇宫中有他们安插的人。
这是犯了崇谨帝的忌讳的。
娴贵妃听到消息后只是急着给儿子求情,忽略了这一点的。崇谨帝经宴莳这么一说自然也明白了,他朝着娴贵妃冷哼一声。又看着穆王道:穆王宴晟,行事有违体统,责令幽闭府中三日,每天抄写静心咒百遍。而后又赏赐了江清月一些东西作为补偿。
崇谨帝揉揉眉心,这毕竟是皇室丑闻,穆王是当街抢人,这事只怕已经传开了,再控制已是无用。要不是穆王已经被宴莳打成了那副样子,他真想亲自打他一顿。
其实给他的惩罚并不算多严重,但现在昭王还被幽闭在府中,穆王也不好罚得太厉害。
宴莳自然知道这些的,叩拜了崇谨帝后便回了睿王府。
回去的时候坐的还是穆王的马车,他也不管穆王要怎么回去。
到了睿王府门口就见到了那抹熟悉的身影。花凌见他回来了,忙扑上前去,仔仔细细将他打量了一番:哥哥,你怎么样了?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的?
我还好,清月怎么样了?
清月公子方才睡下了。
宴莳的肚子又微微疼了一下,他的手不自觉得放到肚子上,花凌敏锐地感觉到了,一脸的担忧:哥哥,是肚子疼吗?
有一些,不过还好。
快让曲公子来瞧瞧。
花凌扶着宴莳走回暖阳阁后曲流觞也到了,他为宴莳诊了诊脉:有些动了胎气,不过不妨事,我去给王爷熬碗保胎药喝下就没事了。曲流觞说完了便要告辞,忽然又问道:皇上怎么处理的穆王?
宴莳便讲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曲流觞走
后花凌给宴莳按在床上,让他躺下。
宴莳躺下后感觉肚子又动了一下,忙让花凌去摸,但花凌的手一放在肚子上,就又不动了。
花凌轻轻地在宴莳的肚子上吻了一下:小淘气。
宴莳吃完了药睡了一会儿,等再醒来时,觉得身体舒服多了。
我想去看看清月。宴莳对着为自己更衣的花凌说着。
我与哥哥一块儿去。说话间花凌将鞋子都为他穿好了。
花凌搀着宴莳慢慢地往江清月的院落走去,到了那里,便瞧见江清月坐在院子里看书,神态看起来还可以。
清月宴莳只唤了声他的名字,千言万语都凝聚在了这个名字里。
江清月冲着他笑笑:殿下,你来了。
清月公子,你,你没什么事吧?花凌表面虽十分淡定,可心里的醋坛子不知道打翻了多少。
无事,左右也没真的发生什么。江清月倒说的十分轻松。
一直在墙那头暗戳戳地观察着江清月的曲流觞看见宴莳他们来了,忙从墙上下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也走了过来。
王爷现在觉得怎么样?这借口找的是相当的冠冕堂皇了。
殿下怎么了?江清月一贯冷清的没有丝毫表情的脸顿时一变,说完这话后自然也明白了什么,殿下可是动了胎气?
宴莳道:方才肚子有些不舒服,服了曲公子的药后已经好多了。
清月让殿下劳心了。
宴莳轻轻地叹了口气:清月,你的用意我都懂的。
第九十八章
几日后,一封来自南疆的八百里加急奏折摆在了崇谨帝的桌案上。对于乌蛮国向大渊开战,他虽早有预料,可没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早又是这么得突然。
说说吧,诸位爱卿打算怎么办?崇谨帝坐在龙椅上,看起来十分威严。
有大臣走出来道:他们乌蛮国的三王子现在咱们大渊,若以他来威胁,不愁乌蛮国不撤兵。
又有大臣道:臣不赞同赵大人的办法,不说此举有些过于小人,就说乌蛮国既然知道三王子还在我大渊,竟然就敢在此刻开战,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根本没把他们的三王子放在眼里,他们恐怕巴不得三王子死了吧。
陛下,臣有话要说。沈沉璧手拿笏板走了出来。
沈爱卿请讲。自打沈沉璧出任刑部尚书以来,刑罚公正,做事果断,颇合崇谨帝的胃口。
沈沉璧道:先乌蛮国国主已死,继位的理应是三王子,可现在继位的却是南王。南王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又突然向我大渊发动战争,想必乌蛮国的人对他也颇有怨言,只是迫于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咱们大渊与乌蛮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左右都是要打,那么不如联合三王子一起打。
沈爱卿是说?崇谨帝听后若有所思。
臣是说,让三王子当上乌蛮国的国主比南王要好得多。沈沉璧接着道,咱们不如卖他个人情,让他允诺待他成为国主后,许给咱们大渊种种好处。
沈沉璧说完后,满朝文武皆是纷纷议论起来。以前的乌蛮国由南王把持朝政时便会隔三差五地骚乱大渊边疆,这会儿他刚一坐上国主之位,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这场全面战争。这场仗就算大渊打胜了,只要有南王在,乌蛮国就还是个隐患。
三王子现已处于落难之际,若是崇谨帝打着帮他清君侧的旗号为他将国主的位置夺回来,可以趁机向他提条件,不管怎么说大渊还是赚着了。
崇谨帝思虑了一番后道:沈爱卿此言有理。
若陛下同意,臣还有一言要讲。沈沉璧接着说道,这是他与晏莳早就定好的说辞,成败在此一举了。
沈爱卿请讲。崇谨帝说道。
沈沉璧接着道:三王子身份尊贵,为表示我大渊朝与之联盟的决心,陛下理应御驾亲征。可是陛下日理万机,国事繁忙,实在抽不开身。不如派出一位皇子随三王子出征,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沈沉璧说完了之后,马上有人跟着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