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1 / 2)

女庶王 于欢 2337 字 2023-09-23

而后一批官员便将皇太子从房中强行带出,众女官及宫人入内开始清理皇太子妃遗体,房外数十名僧人与道士也开始诵经。

女官将盛于盘中的含玉奉上,秦国长公主颤抖着双手将玉放入皇太子妃口中,而后袭衣三套。

四月六日小殓,有司奉衣冠入,仍由秦国长公主为孝懿皇太子妃袭衣。

凌晨一大早,几匹快马飞奔入京,马上的人头戴头绖一路驾马飞入内京城至东宫,精疲力竭的马匹瘫倒于挂满白绫的东宫大门前,武将疾步入内,三两步至灵堂前差点栽倒,身后随同的副将将其搀扶着至内院皇太子妃遗体前,历经风霜的脸上瞬间被痛苦侵占,心中只剩下对幼女的愧疚与自责,爹爹才走了一小会儿...你怎么可以撇下爹爹先走。

爹爹。长女赵晨扶着父亲亦是泪流满面。

成服之前的哭无时,朝廷百官至东宫吊唁,东宫内的哭声从早到晚未曾停过,与此同时,不得入内东宫的普通百姓只得在巷子内与街道口跪伏着颤哭与行凶礼。

一直至四月七日大殓,孝懿皇太子妃五服内诸亲换上丧服,本该由长子将太子妃遗体抬入棺椁,然孝懿皇太子妃只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泰山,我...

一向温和的赵陆廷突然怒红双眼揪起皇太子身上所服的齐衰,恶狠狠道:若非因你,我儿怎会死!旋即将人从榻前甩开。

赵将军,皇太子妃是储君正妻,将军现在连君臣之仪都不懂了么?服丧的东宫属官不满道。

不,皇太子转过身,这里没有你们的事,都退下吧。

殿下...

退下。

赵陆廷转身将皇太子妃遗体横抱起,转身轻轻放入棺椁中,由诸抬官将棺椁台入灵堂停灵,棺椁出,殿内服丧服的宫人纷纷跪伏。

大殓成服之后祭奠哭泣便只可在早晨或者傍晚,偏殿里时常会传来孩子的啼哭声,皇太子妃新丧,孩童便由乳母及宫人张氏照看。

灵柩旁秦国长公主哭晕了好些次,留宿东宫的医官便进进出出,为不叨扰亡灵主持丧事的礼仪使便将秦国长公主安置于西院的厢房。

尚书左仆射王文甫、翰林学士曹佩茹前来吊唁。

二人换上丧服至灵堂,掌管丧事的官员便唤道:拜!

王文甫与曹佩茹屈便膝跪地,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哭泣,旋即顿首拜下。

起。

跪直身子的二人神色极为哀恸,官员见其起身便又唤,跪。

三次跪拜后王文甫将妻子扶起,一同至灵堂内慰问东宫妃的亲眷。

随后又有知枢密院事刘妙仪前来吊唁,皆行丧礼中最为隆重的振动之礼。

刘妙仪擦着泪眼起身后瞧见皇太子脸色苍白,又独自一人跪在旁侧不停的重复着手中动作,于是走至皇太子跟前躬身拱手道:请太子殿下以大局为重,节哀顺变。

先生知道吗,皇太子穿着齐哀跪在灵前,双眼若空洞,不停的烧着纸钱,这个世间再也不会有像她一样在意我的人了,我终于...泪水顺着脸侧滑落至盆中,没有心了。

第296章皇以间之

乾元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黄昏,孝懿皇太子妃出殡,以太常卿与礼部侍郎为使臣,灵柩葬于司天监选定的陵址。

日落时分,五服诸亲及从官皆服哀服,东宫灵堂前庭院两侧跪伏着朝官以及东宫属官,十余名抬柩官穿哀服系头绖与腰绖走入灵堂等候。

灵柩两侧的亲眷匍匐在棺椁上恸哭,赵陆廷扶着趴在棺木上的妻子,公主,放手吧。

秦国长公主瞪着满布血丝的双眸,回头悲痛欲绝的失声道: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礼部与太常寺等礼仪官见此场景纷纷掩面而泣,直至黄昏时的鼓声敲响,礼仪官狠心唱道:盖棺!

众人上前将厚厚的红木棺盖抬起慢慢移动着合上,不要...不要...

赵陆廷一把抱住妻子,益国公主也将乐安郡主抱紧,先前一直忍着泪水的卫忱突然转身扑到益国公主怀中,姑母。

忱儿不哭,益国公主伸出手擦着卫忱眼角处怎么止也止不住的泪水,太子妃殿下只是太累了,所以换了一个地方休息,她会一直一直陪着忱儿的。

有司将竖在灵前右方的铭旌拿起,抬柩官抬着灵柩随其从灵堂内走出,院里的哀乐声一直未停,两侧穿戴丧服的属官纷纷屈膝顿首,而后跪直双手相击振动,左手按于右手再次拱手于地顿首跪拜。

灵柩过庭院之时侧屋突然传来婴儿的哭声,声音尤为洪亮,这一阵啼哭引得随在灵柩侧的太子妃亲眷们更加悲痛。

等一下。

---------------------------------

脚步声离啼哭越来越近,乳母们纷纷行礼,殿下万福。

殿下万福。

殿下的脸色...奴去叫太医过来..

皇太子抬起齐哀袖子内瘦弱的手,随后低头望着这个自己自他出生以来就没有好好看过一眼的婴儿,给我吧。旋即颤抖着双手将其抱起,从偏殿离去走至搭设灵堂的庭院。

---------------------------------

执铭旌的官员以及抬柩官纷纷止步,恸哭的众人回首,皇太子抱着一个啼哭不止的婴儿走出,至灵柩前单手抱着襁褓,伸出另外一只手覆上已定钉的棺盖,你一定很想见见他,听听他的哭声。

东宫属官抬起头,旋即扭身朝后吩咐道:殿下的脸色不是很好,快去叫太医过来候着。

是。

在众人的劝说下皇太子这才放抬柩官抬棺出殿,灵柩从东宫出,由敲木鱼的僧人与诵经的道士走在最前,礼部与太常寺等有司抬着孝懿皇太子妃赵氏的神位,身后便是灵柩与送灵的五服亲眷,前后皆有系腰绖的禁卫护送。

出殡的队伍迎着落日向前,道路两侧跪伏着受过东宫恩惠的百姓,太子妃殿下!行人止步,车马驾停,霎时间,整条街道都被哀声充满。

其余街道则如常,与士族没有什么交集的普通百姓只在意自己的温饱,尊者的生死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

茶肆内的客人悠闲的吃着茶与人闲谈,原来国朝最难做的不是皇太子这个储君,而是储君的正妻。

太宗时卓废太子的太子妃殉情,武宗时承明皇太子妃被废,后承明太子被废,紧接着自尽东宫,结果不到一年废太子妃也病死了,我估计这里头肯定还有别的门道,之后又有楷太子造反被废为庶人,其妻皇太子妃造反当日于东宫自尽...

哎呀,你别说了,听着我瘆得慌。

哎,红颜薄命啊,可惜了这大好年华。

可惜什么,诞下了嫡皇孙,就算皇太子续弦再立妃,也抵不过嫡妻,日后若无意外皇孙必然是新的储君,望子成龙,当是没有那个母亲不期望如此吧。

倒也是。

-----------------------------------

坤宁殿

余晖斜在碧瓦与朱墙上,一阵鼓声过后,周围变得寂然,内侍守在殿院门口不允闲人进出。

皇帝静坐在院子里,目光呆滞的看着一架本该在寒食节才出现的木制的秋千,夕阳洒在秋千上,映在草地里的影子随着风微微晃动,几十年过去秋千上的檀漆早已褪色却始终不见其腐朽。

秋千上承载的是二十余年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是为皇帝解忧的声音,围绕在膝下的笑声与哭声总能让他卸下与忘记自己身上的重担,使得在这不见天日不得自由的四方城里得到片刻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