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诸事安排完毕后,崔颂再三确认自己布置的暗线,等确定一切无误,他又和郭嘉休整了几日,这才正式向曹操提出辞呈。
第165章归途(上)
因为事先已打好了报备,曹操纵是再不舍,也只能放他们离去——
奉孝与子琮为他倾尽心力,亦僚亦友,他总不能狠心地强求命数无多的友臣为他滴尽最后丝一心血。这不仅有违义理,更会让其他有功之士心寒。
一场送别宴,几车珍赐,四五个侍医。崔颂与郭嘉全然收下,在与故交好友致别后,踏上了西行之路。
离开荆北,进入巴东,崔颂找了落脚之处,问其中一个侍医:
“主公可有别的嘱托?”
那人恭敬道:“只让我等尽心竭力,为郭侯侍疾。除却定期寄送驿信汇报郭侯的病况,并无其他。”
其他侍医未料到这名同侪竟然如此“坦诚”,俱面面相觑。
又想到这位叫“任鸿”的侍医乃是曹操新任命的太医令之侄,曾在宛城替郭侯请脉,方才所言未必没有投诚之意,几个侍医的心中各有了不同的想法。
崔颂将这几人的面色记入心底,与化名为“任鸿”的貂蝉对视了一眼。
郭嘉见时机已至,询问貂蝉:
“听闻巴东乃任侍医的故乡,任侍医在此可还有亲人?”
“有一阿翁,目昏耳聩,由家中长嫂照拂。”
郭嘉颔首不语,未言其他,好似就这么随口一问。
顶着“任鸿”侍医名号的貂蝉故作迟疑状,埋首行礼道:“鸿离家已久,思念阿翁,可否请郭侯与崔侯赏恩,容鸿归家一趟?”
崔颂笑道:“孝心可嘉,正该如此。”
貂蝉再三谢过,在一干侍医歆羡的目光中离开。
过了小半日,“他”带着一个面容痴傻、口眼歪斜、浑身尘土的老人回来,哽咽道:“前些日子阿嫂溘然病逝,若非邻居心善,予以阿翁吃食,鸿永失至亲矣。”
他用袖子擦去眼角的泪水,期期艾艾地看向崔颂郭嘉二人:
“崔侯,郭侯……”
似有所求,难以启齿。
刚见到老人这一幕的时候,崔颂差点手抖,把握着的水杯丢出去。
好在郭嘉一直拉着他,安抚地捏了捏他的尾指,这才让他绷住情绪,没露出丝毫异色。
被貂蝉带来的阿翁正是诈死脱身的华佗。崔颂心知华佗来见他们,必定会乔装改扮,可没想到华佗的乔装……会如此惊人。
带着复杂的感想,崔颂对貂蝉道:“知你心诚至孝,便将你的阿翁带上路,好生照拂。”
貂蝉千言万谢。
等到四下无人的时候,貂蝉与华佗来到二人的卧房,掩上房门。
口眼歪斜呈痴呆貌的华佗拿出一根砭针,在脸上几个穴位扎了下,顿时恢复正常。
崔颂:……
仿佛见识到了古代黑科技。
华佗捋了捋胡子,示意郭嘉伸手把脉。
等郭嘉照做,华佗以指搭腕,凝眉细思了片刻,放开手,示意貂蝉来诊。
貂蝉同样把了脉,又问了郭嘉近况,只思量了片刻,便悬腕笔书,开具药方。
等开完药方,华佗审阅了一番,满意点头,还给貂蝉:
“就按此方来。”
眼见二人为郭嘉看完诊,崔颂才缓缓开口:“神医曾言道的‘古迹’之所,可否带颂前去一观?”
虽然华佗当时是误食毒草才意外见到了现代西方医学,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奇遇,但在郭嘉的病没有对症之药的前提下,崔颂还是想去碰碰运气。
他的目的太过明显,华佗不忍心泼他冷水,但还是事先打了剂预防针:
“自是可以。但某要提醒小友一句:这许多年来,某一直在寻找‘古迹’,可任凭某踏遍天水万山,仍不见其踪。”
为了再去奇妙的异境“听课”,华佗甚至再次服用毒草。可不管他横着服,竖着服,躺在原地服,换个方向服,都没能“入境”,还差点把自己真的毒死。
在多次与死神失之交臂后,华佗只得唉声长叹,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专心给自己破败不堪的身体祛毒。他足足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将身上的毒祛完,还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这还是他从小研究药草,对毒草有一定抵御能力的结果。若换了另一个人,只第一次服用,就能立马蹬腿升天。
因此,他十分担心崔颂想不开,也去试一试那毒草,介时没找到“古迹”的入口,反而先把自己弄死了。华佗便打定主意,绝不告诉崔颂那毒草的名字。
不得不说,华佗的猜测其实不太正确。崔颂虽然十分希望找到让郭嘉康复的方法,也抱着撞大运的想法,但他不会选择服用毒草这一条路。
毕竟根据华佗的陈述,他服用毒草后,撑死了是灵魂离体(假如真的有这东西),成功在现世免费旅游了几天,然后回魂。哪怕崔颂依样画瓢,服用毒草后真的离了魂……也对郭嘉的病毫无帮助。他并不能把现世的成药与手术台带回来,这个“离魂”,还不如他入梦与另一个崔颂面基来得实在。
是以,在华佗对某株毒草严防死守、充满警惕的时候,崔颂其实对那所谓的毒草毫无兴趣。
他谢了华佗的好意,根据华佗的指路一路向西北行进。
一路翻山越岭,进入雍州,崔颂等人正欲找个地方休整一番,突然被一队打马吆喝的部族包围。
徐濯等护卫按住剑柄,露出警戒之色。崔颂神容未改,却也将郭嘉挡在身后,扬声喊道:
“我等乃是过路之人,敢问前方部族的几位壮士有何指教?”
激扬尘土的马蹄渐消,有一年轻的女声响起,脆如银铃,咯吱笑道:
“我远远打马而过,见你这一行郎君皆样貌不俗、清新雅致,特来抓你们回去,做那压寨相公。”
崔颂等人:……
特别是崔颂与郭嘉二人,神情尤为微妙。
这奇特的画风,怎么似曾相识?
郭嘉警觉地将崔颂拉到身后,借微高出些许的身长挡住崔颂的面容。
“敢问前方的……巾帼,可是母日麦族的娘子?”
“正是。”方才出声的领头少女轻咦了一声,打马靠近崔颂等人。
在崔颂的眼神示意下,徐濯等护卫未曾拔剑,仍戒备地盯着这些外族者的一举一动。
站在前方郭嘉淡然笑道:
“不知姑娘是否识得元娘?”
那少女轻咦了一声,摘下围着脖颈、遮挡了少许面部的兽毛挡风,露出只有十三四岁的稚嫩脸孔:
“你识得我阿母?”
此时,跟在少女两侧,一个年龄稍大,约莫三十来岁的女子仔细打量了郭嘉几眼,打马挨近少女,附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
少女惊讶地睁大眼,道:“原来你就是我族的恩人?”
继而令所有人下马,不失尴尬地道,
“念娘方才无礼,还请恩人莫要见怪。”
她以部族的礼节致歉,抬起圆溜溜的大眼,来回打量:“貌美如泉中神女的崔郎也在其中?”
“貌美如泉中神女”的崔郎:……???
敏锐地察觉到郭嘉似乎抿了下唇,他借着袖子的遮挡,勾了勾挚友的手指,略做安抚,便从郭嘉身后走出,笑道:
“姑娘谬赞。令堂近日可好?”
自称念娘的少女一愣,认真端详着崔颂,久久不能言语:“你、你便是崔郎?”
她略微别开目光,一丝红霞浮过面颊,小声道,
“可曾婚配?”
郭嘉抢答道:“已有家室。”
还没来得及开口的崔颂:……
念娘失望地转回目光,在其余几人面上绕过一圈,看到貂蝉乔装的“任鸿”时,眼睛一亮。
她跑到貂蝉身前,局促地整理自己的流苏帽,鼓起勇气询问:“小郎可有婚配?”
原本正在看崔颂、郭嘉二人笑话的貂蝉嘴角一僵:……
好在跟随念娘左右,年龄略大的女子通晓人情,出面解围道:
“崔郎与郭郎是我族的恩人,还请几位随我们一同回寮,让我们一尽地主之谊。”
念娘反应过来,忙道:“正是这个理!请几位随我们回去,我阿母也非常想念……”她的视线在崔颂、郭嘉二人身上滑过,“见到几位,她一定会很高兴的。”
崔颂几人本就准备找个地方歇脚,接到婼羌族的邀请,欣然接受……至少崔颂是欣然的。
貂蝉已调整好心态——反正她已不是第一次被女子心悦——婉拒了念娘共马的邀请,动作敏捷地踏上坐骑,与部族的人隔开一段距离。
崔颂正准备上马,郭嘉突然从身后搭住他的肩,作虚弱状:
“嘉忽觉手脚乏力,恐怕不能单独驾马,能否请子琮载我一程?”
崔颂:……
手脚乏力的人,能只靠一只手就制住他前进的脚步,令他无法向前?
崔颂很想戳破郭嘉的谎言,然而郭嘉故作虚弱的声音让他无法狠心回绝,只得握住郭嘉的手:“来吧。”
走到马前,郭嘉被“搦朽”大爷狠翻了一记白眼,响鼻警告。郭嘉视若未见,听而未闻,利落地上马,坐在崔颂身后,环住他的腰,将头靠在他的肩上。
第一次在人前与挚友显现出如此亲密的姿态,崔颂略有几分异样之感。但他素来不为他人的眼光纠结,因而这稀罕的异样感很快便被他打散,变为寻常。
两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往寮寨行进,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众人看到依水草而居的毡帐,便知晓已到达目的地。
因为事先有部族之人快马加鞭地回来禀报,元娘已率众人在坡前等候。远远瞧见崔颂与郭嘉,元娘的脸上露出几分喜意;待看清两人亲密无俦的姿态,她心中微讶,蓦然想起十几年前,崔颂曾与她说过的“心上人”。
彼时听闻的所有描述与他身后的那人瞬间重合,元娘这才恍然大悟。
作者有话要说:变装技术哪家强?
郭嘉:乱发型,污涂面容即可。
貂蝉:涂黛束胸,安能辨我是雌雄?
华佗(口眼歪斜痴呆状):&@%
郭嘉&貂蝉:……
是在下输了。
第166章归途(下)
崔颂不知元娘心中所想,见到熟悉的面孔,当即下马,寒暄叙旧。
十多年未见,元娘除了神容更成熟稳重了一些,与当初相比并无明显的变化。
她热情招待了崔颂等人,请他们去寨中安置,让人奉上鲜美的羊排与羊酪。
席间,当听到马于榔与马钧如今在给执管军械的给事中做副手时,元娘颇有几分感慨:
“昔日误解了马君,好在有崔郎分辨原委,未酿下大错。”
当年带头要求处置马于榔的几人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愧色。
他们曾因为迁怒,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用言语与肢体暴力伤害一个半大的孩子。后来虽然真相大白,不少人都为自己的言行懊恼,但是伤害已然铸成,被视为妖邪的马于榔不愿再留在他们的部落,谢过首领之前的收留,执意带着马钧离开。
在战乱与灾祸并存的年头,一个半大的孩子带着另一个婴孩离开族群的庇佑,几乎等于九死一生。
这些族人或许有各种人性上的缺点,可大多是心善之辈,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如今,从崔颂口中听到马于榔与马钧平安无事,并有了投效的去处,他们总算舒了口气,为此感到庆幸。
不同于这些经历过当年的事,心有症结的上一辈,年轻的女郎与郎君充分展现出她们的爽朗与热情好客。
崔颂身边的部曲与护卫有一大半被他们拉去跳舞,就连文弱的侍医也被拖走,只留下一个年老慈祥的侍医留在郭嘉身边,时刻关注他的身体情况。
被拖走的侍医名单中,自然也包括“英俊”无双的貂蝉。
貂蝉被拉走,只留佯装痴呆人设的华佗孤单地留在原地。华佗见众人载歌载舞,没人关注他的所在,便饮了几口羊酪,把羊排揣袖囊里,蹑手蹑脚地离开人群,跑向后山——
他早年来过此地,知道后面那座山上有许多稀罕的草药,他得过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是对郭嘉的头疾有助益的。
华佗无声无息地走后,元娘让人取来珍藏烈酒,想要敬崔颂二人一杯。
崔颂拦住给郭嘉斟酒的部族郎君,对元娘道:
“奉孝不宜饮酒,请许颂代劳。”
元娘忙问是怎么回事。
崔颂心知元娘为人,便粗略说了郭嘉的病,言明此病需要忌口。而后,他顺势问询附近是否有野菜,他准备去挖上一些,给郭嘉多多茹素。
一路上已经吃了几个月水煮白菜和水煮肉片,不见丝毫油水与酒水的郭嘉:……
他委婉地表示自己的抗议:“偶尔一次,倒也无妨。”
被崔颂握在手中的陶杯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响。
郭嘉即刻改口:“然则‘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君子行当自律,这伤身之物,嘉是万万不能碰的。”
陶杯的异响顿时消失,郭嘉面色未改,视线从酒坛子上飘过,遗憾地在心底叹了口气。
元娘险些笑场。好在她知道轻重,对郭嘉的病亦有几分深忧,便收了玩笑之意,对崔颂道:
“这几日苋菜猛长,寨中每日都会上山采摘苋菜,当做麦粥的佐料。这苋菜大家都不爱吃,厨室中应当还有不少,我这便叫人煮了送来。”
遂叫副手去伙房通知做菜的小娘加一道苋菜,等着急用。
副手依言去伙房传达。
做菜的庖娘连声应下,走到装着苋菜的竹篮前,取出一大捧。她正准备舀水清洗,突然“咦”了一下。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