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颜偏要靠异能恰饭[修真]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9(2 / 2)

gu903();月球上的自然光也分两种,一种是热烈的阳光,一种是清幽的“月光”,也就是地球反射光。

“月亮反射光叫“月光”,地球反射光难道要叫“地光”吗?”杨东平想想就乐,还很形象,天光、地光,天地之光,挺不错。

“月光”是惨淡的白色光芒,给人感觉就是清辉。地球三分之二被水所覆盖,从月亮上看去就跟一个蓝色的水球一样,反射的太阳光也就有一点淡淡的幽蓝。因此“地光”是白中透着一点点淡蓝,很漂亮的光芒。

一边发散思维一边还不忘盯着龙头看,看着看着,就发现龙头两个犄角之间反射“地光”,光照在城门前,形成两个光斑,杨东平走过去,摸了摸反射区域,没有变化,也按不动,连温度都没有,还是冷冰冰的,但是这个鼓包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不然为何单单只有这个位置反射“地光”。想着阵法的神奇,杨东平内心一片热切。

看着反射区域与城门前的光斑,杨东平考虑是不是这两个光斑所指的地方,走过去,蹲下身子,有手指按了按,没动,再使劲按,还是没动“难道想错了?”做了个记号,站起来,再用脚使劲跺了跺,还是纹丝不动,杨东平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思路。

一直觉得跟龙头有关,既然龙头引起两个光斑,不是龙头就是跟光斑有联系。杨东平离开之前站立的位置,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两个光斑,站在一旁不影响光斑移动的轨迹,希望能有个结果。

远处的山巅刮过一阵风,树枝摆动,风欲动云不止,乌云加快了速度飘过,光斑移动也跟着加快,随着光线角度的不断变化,等光斑斜射到最后一级石梯时,两块光斑慢慢融合成一块。

“就是那里!”杨东平在心里肯定的说道。刚在心里肯定完,乌云就离开了,太阳重新照耀在大地,光斑消失。

原来在阳光下,城门上的兽头是不会变化的,只有在“地光”之下,才能找到开门的关键。而且杨东平运气很好,龙头因乌云遮挡变成月夜,机缘巧合在“地光”的照射下而显现两块光斑,风吹云动又加快了光斑的移动速度,从而找到重合点。如果在正常“月球之夜”,是要经过漫漫两周左右,光斑每天变化不明显,谁能想到这上面有问题?只当是正常的反射光源。而历时两周时间?谁能保证不放弃?谁能确定自己的思路没有问题?是否能坚持?

想到此,杨东平再次感谢自己的运气,运气是一种资本,也是实力的体现。

快步走到光斑消失的地方,那是从山顶下来之后的最后一级石梯,石梯按条形石修砌,凿有防滑纹,因为本来就带有纹路,所以杨东平根本就没注意这个台阶跟其它有什么不同。

蹲在台阶前,看着上面跟其它不相同的纹路,觉得特别眼熟“这不是我手上的阵盘纹路吗?”杨东平简直没法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纹路在石梯的正中间,按阴阳雕刻,阵盘上的五个凹槽,此处为五个凸起,阵盘上的符文是阳刻,此处为阴雕,拿出阵盘,大小一模一样,放上去,严丝合缝,杨东平压抑着激动,等待周边的变化。

一分钟,没有响声。五分钟,周围也没有变化。难道不是这样开的?需要拧一拧?

抱着最后的希望,杨东平咬牙按着阵盘,按习惯性顺时针方向拧动……

拧不动!

喘了一口粗气,歇了会,“相信自己的直觉!”杨东平再次按着阵盘往逆时针方向拧,一阵吱呀声,城门开了。

一般开门都想着机关在门上,谁会想到门锁分离,锁还离那么远,这是考验脑力跟观察力吗?还有那个开锁的方向,一般习惯按顺时针方向拧,这里居然是逆时针,真是绝了,都跟一般人的思维不太一样……

看见城门打开,顾不得感受现在的心情,杨东平掏出阵盘,抱着小家伙,带上家当,飞速跑过去,挤进才开了一人多宽的城门。

……门在身后缓缓关上。

里面是一座瓮城,在古代是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瓮中捉鳖”成语就出自这样的防御建筑。

正对城门还有一道门,杨东平心里咯噔了一下,不会还需要再考验一次吧!

不管心里怎么想,再复杂的心情也有走到门前的时候,还好,不需要什么机关,直接打开就行,杨东平抓着两个门环,用力拉开,一阵“嘎吱~嘎吱~”响后,门被打开了,杨东平静了静,抬手挡了挡眼前的太阳,缓缓抬脚…

一人一兽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门外是一片很大的空地,空地用石板铺就,很干净,连微小的尘土都没有。

空地正中间就像月球表面被陨石撞击而成的环形坑,直径得有三十来米,坑的边缘修得有一圈石栏杆,像是要保护外面的人别掉进去,又像是保护里面的东西别被外面的人伤害。

十二个条形的石台等分在环形坑边,半人高,很大,每个石台上有一个大大的青铜器“这是祭祀台?那这个空地就是人们祭祀或者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

走到坑边,在最中心有一朵巴掌大的火焰,真的很小很小,小到风一吹就可能灭掉,跟环形坑完全不成比例,火焰的周边是纵横整个坑底的纹路,毫无规律。

这是——

“火塘!火种!”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古人认为的力量源泉。

火种下面没有任何助燃物,也没有闻到任何燃烧气体的味道,历经成千、上万年,到现在都还保留那么一丝,这要是在上古时期,完整的火种得有多么壮观,完全无法想象。

在我国西南边远地区,部分村落里还保留着火塘,作为日常生活所需,冬天生火取暖,平时做饭,失去了原始火种的神秘,在历史的长河中退下神坛,只是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保留至今。

原始时代人们渴望自己能拥有超越自身的能力,因而崇拜一些其他非人类物种,原始火种就是其中之一,演化为信仰,图腾崇拜,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还能保护自己,信奉并能获得超人的力量、勇气与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他们,就算现代一些源远流长的家族,还把祖先最开始崇拜的图腾简化成族徽,代代流传。

难怪城楼上有一朵雕刻的火焰,“原始火种”在上古时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远远的看着火塘里的火焰,杨东平感受到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受到自身血液的沸腾,原始火种哪怕历经无数岁月,依然具有让人类崇拜的力量源泉。

第27章

火能提供光与热,与人类息息相关,原始时期,为了从自然界产生的火源中保留火种,火塘应运而生。

空地上这个巨大的火塘,让杨东平看到了古人对于火的热爱与信仰,尊敬与崇拜。

山顶而下的建筑都属于坐北朝南,象征着古代圣人或者帝王的尊崇。

坐落在中轴线的火塘应该是禁地,身后的雄关是守卫山顶阵法或者火塘的,空地周边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有边缘有三十六根石柱,婴儿胳膊粗,两米左右,顶端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石球,看不出作用。

顺着火塘往下,还是一条笔直的石梯路,直到被建筑物挡住。回头望去,石梯直通山顶,“嗯,难道象征通天大道吗?”杨东平不禁在心里腹诽。

半山腰非常平缓,开始出现建筑物,石砌的房屋,零星散布在山腰附近,山腰每栋屋子间隔都比较远,具有一定私密性,也不知道是为了安静还是因为地盘足够大,愿意修哪修哪。

房子非常少,杨东平大致数了数,总共才二十八套,只能算是一个特别小的村,也就是说,山顶那么大的工程,或者说月球这片世外桃源的具体建造者,只需要二十几个人就能修建好,现在变成遗忘的村落,是因为工期结束以后,再也没有其他到来的人。

走到村子中间,杨东平才发现自己想错了,房屋并不是毫无规律的排列,而是按照二十八星宿的方位,围绕着村子中间的日月晷而建。为何不说是日晷,而是日月晷,是因为在晷面下的石台上刻有三个介乎甲骨文和篆体之间的大字,刚好杨东平认识。那是因为杨东平之前怕有遗漏残页上的内容,回帝都以后专门了解过。

日月晷高十几米,宽六、七米,隔很远都看得清上面的晷针与刻度,放置日月晷的场地相当于地球的一个足球场大小,圆形。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经常在此活动,能看到一些使用痕迹,多了一些烟火味,也多了人间气,不再是飘渺虚无的神迹。

日月晷的晷面南高北低,这就意味着晷面是对着火塘或者山顶的,晷针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利用天空中的太阳光或地球光的倒影来指示时间的计时工具。

晷面上凿刻得有14个大刻度,每个大刻度之间有12个小刻度,跟现代的手表有点类似。

分别是,14个大刻度代表地球十四天,月球的1天;小刻度代表地球一天之内的十二个时辰。虽然因为月球漫长的白天变化不太明显,但是经过精密计算,日月晷还是精确指出具体时间,使得生活在月球上的人们能按照地球上的时间安排日常生活。

其实天空中太阳跟地球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当太阳落下‘月平线’,地球开始升起,进入了月球之夜,因为月球上空没有大气层与云层遮挡,因而晚上地球光非常明亮,日月晷在地球光之下照常工作,一个昼夜以后,月球一天结束,能同时利用太阳跟地球光,所以叫日月晷。

整体来说,月球同样具有分明的春夏秋冬,一年之中四季更替。月球1天为地球28天,月球一年为13天,是地球365天左右,时间上是保持一致的。虽然换算出月球跟地球的时间,但是为了以后方便,之后还是以地球的生活时间为准。

挨着日月晷的右下方还有一个小些的石盘,摆放角度跟日月晷一致。石盘里有13个刻度,日月晷每走完一天,石盘刻度就前进一格,走完13个刻度,就是月球一年,应该跟日月晷有机关相连。

看完日月晷,杨东平很佩服古人的智慧,结合日月晷跟石盘上的刻度,认真算了一下,几千年来居然没有出错!日月晷与石盘的刻度都走到第九格,今天阳历是十月十八号,也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晷针跟石盘完全符合阴历日期,再一算,5天以后就是阴历的15日,就要进入长达2周的月球之夜,杨东平很好奇月球上的晚上,有点期待。

杨东平今天被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震惊得精疲力尽,完全没有多余的心情再考虑其他,现在只想好好休息一下,看了一下小刻度,算了下时间,应该是酉时,也就是下午五、六点之间,该准备晚饭了。

环视一下周边,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他的空地为道路,用石板铺地,横竖联通。

古人讲究坐北朝南,加上自己老家的房子也是按这样的方位,杨东平看了看北方,挑了离日月晷最近的一套石屋,准备作为小家伙与自己在月球之上的长期住所。虽然天空中的太阳没什么变化,离太阳落山还有好几天,杨东平不准备理灼热的太阳,打算按照地球上的生物钟生活、休息。

既然来到这里,肯定得待一段时间,把这片净土了解清楚才能安排后续的事。至于回程,杨东平相信自己既然能来到月球,一定能回去。凭借第六感,山顶的阵法一定就是回去的路,就是这么自信。

现在主要把自己跟小家伙安顿好,才能轻装上阵考虑其他的问题,那么多东西在身上,出行也不方便,这里有阵法,火种,是人类的聚居地,肯定安全无虞。

走进第一个院落,院子没有门,只有一个高大的木制门框,简单。一条鹅卵石路通向正屋,正屋是三间石头房,只有一个门,很大,没有窗,现在门上光秃秃,没什么遮挡,估计当年也就只挂了布帘子什么的,不然如果是木门,就算腐烂也还有点痕迹。

屋子是个套间,左边卧室,右边房间是类似书房一样的配置。中间火塘,套房没有窗,应该是为了适应为期14天的白天特意设计,站在正屋门口几乎能一眼看到底。“感觉还真不习惯,等有条件一定要把门给装上,哪怕只是暂时的遮挡也是必须的。”杨东平在心里想。

中间屋子大一些,有个小火塘,高大的天花板上有些黑灰,虽然有通风口,但是在屋子里做饭,没有烟囱的情况下,烟还是会四散在顶上,做饭的时间应该不长,还是留下了一些淡淡的痕迹。火塘周边散落得有五、六个树墩,应该是集厨房、饭厅、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间。杨东平看了一遍,摆设都比较整齐,说明离开时有条不紊,属于正常的撤离。

院子外墙是木栅栏,因为没人打理,栅栏宽大的空隙都已经被植物填满,变成一堵漂亮的绿色墙,做栅栏的木材不知道是什么树种,几千年来不腐不活,只是上面依附的藤蔓长得郁郁葱葱,藤蔓也只在围墙上长,其它地方不敢伸一点爪子,几千年来枯了又荣,荣了又枯,历经岁月,还是勃勃生机。

院子分前院、后院,水从山上而来,流经每家每户,各家自行接入院子,污水有专门的沟渠,整体看,用水与排水工程都做得非常不错,非常适合悠闲的生活。

gu903();